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天灸疗法-090711
天灸疗法广东省中医院孙健博士灸法天灸疗法三伏天灸09三伏天灸时间及穴位一天灸疗法(一)什么是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二)历史沿革1.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蚖……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2.《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3.天灸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公元420—589年):“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灸。”4.清代外治名医吴师机《理瀹骈文》对天灸疗法做了精辟的论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5.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最早记录了天灸治疗哮喘:“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为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三)天灸方法天灸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2、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3、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以醋或甘油调和,敷于穴位上。斑蝥(主要是其所含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刺激性很强,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主要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斑蝥有毒,皮肤能少量吸收,经肾脏排泄,肾脏病患者禁用。4、三伏天灸:根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用芳香、辛温之品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灸疗法。4、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四)作用机理(中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通过发泡以祛腐生新经络—穴位治疗作用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五)作用机理(西医)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茵陈蒿汤中12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治疗胆绞痛)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六)药物的选择常用药物有斑蝥、毛莨、巴豆、生天南星、石蒜、生半夏、生草乌、生附子、甘遂、白芥子、细辛、吴茱萸、皂角、威灵仙等。多选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如冰片、麝香、丁香、姜、葱、白芥子、细辛、白芷等。多选用气味俱厚之品,甚至力猛有毒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巴豆、附子等。可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有些需用鲜品,如早莲草、透骨草、毛莨等。勿轻易使用蟾酥、大戟等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可引起组织坏死。(七)穴位的选择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辨证选穴,穴位选取重在少而精。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阿是穴经验选穴,如吴茱萸敷贴涌泉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敷贴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八)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呼吸疾病:虚人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支、哮喘等胃肠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骨科疾病: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等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九)禁忌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疾病。孕妇、发热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二、三伏天灸广东省中医院自1984年开展三伏天灸疗法,2005年接受治疗的患者10万人次,2006年近15万人次,2007年达到16万人次,2008年达20余万。其主持的“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研究”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推广技术,面向全国推广应用,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媒体关注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均定期对我院的天灸进行采访报道,尤其是三伏天天灸,更采取现场直播、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节目、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电台等多家电视台、电台均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和拍摄。三年我院天灸疗法被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达100余次。三伏天灸是根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用芳香、辛温之品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帖穴位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灸疗法。(一)何谓三伏天灸?(二)三伏天灸的几个概念何谓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按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何谓庚日?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一天都由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而成,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为何选择三伏庚日?“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三伏之日,肺脏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好时机。五行学说中庚属金,肺亦属金,故庚与肺相配。加之三伏日,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进行敷贴治疗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是温煦阳气、驱散寒邪的最好节气日期。(三)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文献: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细辛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寒、开窍之功用。甘遂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延胡延胡性味辛苦温,入肝、胃经,有活血、散瘀、理气之功用。生姜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开痰之功用。麝香香辛温,归心、脾经。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之功效。诸药相配有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效,正如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四)药物制备以《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五)操作方法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要求背部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多时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檫拭干爽。背部穴位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上,10天贴1次。每次贴药成人约1小时左右,小孩20-45分钟左右。三09年三伏天灸时间病种及穴位初伏07月14日星期二中伏07月24日星期五中伏加强08月03日星期一末伏08月13日星期四末伏加强08月23日星期日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胃脘痛(慢性胃炎)、肠炎(一)哮喘、慢支一、初伏(7月14日,星期二)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中伏(7月24日,星期五)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哮喘、慢支三、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一)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膏肓(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志室(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0寸。四、末伏(8月13日,星期四)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哮喘、慢支五、末伏加强(8月23日,星期日)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一、初伏(7月14日,星期二)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中伏(7月24日,星期五)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三、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一)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四、末伏(8月13日,星期四)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五、末伏加强(8月23日,星期日)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胃脘痛、肠炎一、初伏(7月14日,星期二)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足三里(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二、中伏(7月24日,星期五)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上巨虚(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三)胃脘痛、肠炎三、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一)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四、末伏(8月13日,星期四)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足三里(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三)胃脘痛、肠炎五、末伏加强(8月23日,星期日)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上巨虚(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四)技术要领药材品种、加工、储
本文标题:天灸疗法-0907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4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