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升初成语练习题(带答案)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一、我国传染病的流行现状我国传染病变化的总趋势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第一节概述我国2000年活动性肺TB患病率为367/10万菌阳患病率为160/10万痰涂片阳性患病率为122/10万现有活动性肺TB451万我国AIDS/HIV增长迅速新传染病不断涌现艾滋病军团病SARS丙型肝炎O157禽流感流行的特点感染谱发生变化,中度和轻度病例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传染源的流行性呈现快、远、广的特点;传播途径多样,疾病播散快速;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人口大量流动,流动人口基础免疫水平不一二、新发传染病年份病原体所致疾病1975细小病毒B195号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再障危象1976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急性小肠结肠炎1977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1977空肠弯曲杆菌空肠弯曲杆菌炎1977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1980人嗜T淋巴病毒Ⅰ型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981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82大肠杆菌0157:H7出血性结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2人嗜T淋巴病毒Ⅱ型毛细胞白血病1983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1983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1986环孢子球虫环形孢子虫病1988人疱疹病毒6型(HHV-6)突发性玫瑰疹1989查菲氏欧利希体人欧利希病1990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1990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1992巴尔道体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瘤病1993霍乱弧菌O139新型霍乱1993汉坦病毒分离株汉坦病毒肺综合征1994人粒细胞欧利希体人粒细胞欧利希体病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发现和出现不确定性,可呈大流行、点状爆发或散发;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种类多样,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传播途径复杂;人体除了天然屏障外,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常呈现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超过3/4是人兽共患病;早起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发生疫情时针对性防制措施亦有限;急性新发传染病病死率较高。流行因素微生物进化是导致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人口和物资的快速流动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环境与气候的改变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食品加工、储存方式的改变医疗手段的改变SARS全球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3年7月10日全球共诊断8437例,死亡812例我国至2003年6月确诊5327例死亡348例SARS世界分布几个基本概念传染:又称感染,是生物的寄生现象,即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传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流行过程: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机体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区别: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流行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群体现象。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第二节传染过程及感染谱感染谱:感染谱就是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作感染谱或感染梯度。1.以隐性传染为主的传染过程“冰山”现象2.以显性传染为主的传染过程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程隐性轻型中型重型死亡艾滋病的冰山现象感染谱的流行病学意义感染谱不同,对疾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如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单纯采取隔离传染源意义不大;而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采取隔离传染源措施效果很好,因此,了解疾病的感染谱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依据第三节流行过程及疫源地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即受感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1.病人作为传染源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为:①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②病人具有某些促进向外散播病原体的症状;③有些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如麻疹、水痘等。病程各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传染病病程经过: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各期特点⑴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潜伏期的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根据潜伏期可以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根据潜伏期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⑵临床症状期: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此期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要注意的是:轻型、不典型病人要引起重视⑶恢复期一般说,此期传染性渐消失,但有些传染病如伤寒、痢疾、乙肝等,恢复期仍排出病原体,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伤寒慢性带菌者甚至可终生排菌,不同类型疾病的恢复期有不同的流行病学意义。传染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流行病学意义:①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②传染期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传染病,续发病例常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间隔期限相当于该病潜伏期,传染期长的传染病续发病例陆续出现,持续时间可能很长。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带菌者,病毒携带者,原虫或蠕虫携带者。①潜伏期病原携带者②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暂时性病原携带者≤3月慢性病原携带者>3月病原携带者往往有间歇排菌现象,应反复多次检查,至少3次阴性,才可认为不带菌,对这类传染源若管理不严,往往可引起爆发或流行。③健康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类型(携带者职业、个人卫生习惯、社会活动范围、环境卫生)排出病原体数量持续时间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人兽共患病的分类1)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2)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3)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4)真性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的特点:人感染后,其传播方式及流行过程与动物感染后并不完全相同。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密切程度,另外与动物传染源种类和密度等有关。㈡传播途径(routeofinfection)传播机制:病原体转移宿主的过程称传播机制。概括而言分三个阶段:①病原体从感染的宿主机体排出,②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③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的合适门户,感染即开始。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是传播机制的具体表现。传播因素:在外界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物体或媒介物)如水、食物、空气和日常用品等。1、经空气传播⑴经飞沫传播: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如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⑵经飞沫核传播飞沫核是飞沫表层水分蒸发后干燥的残余部分,是非常微小的颗粒,直径约1μm的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可维持数小时甚至更久,经气流可带至较远距离处。此类传播以病毒性疾病多见,如麻疹、水痘及上呼吸道病毒。⑶经尘埃传播: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可经此方式传播。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特点:I.大多有发病率季节性升高现象,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II.由于传播极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可产生爆发III.儿童多发IV.流行强度主要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和易感者在人群中比率及卫生条件有关2、经水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某些人兽共患病及寄生虫病可经水传播,如伤寒、霍乱、痢疾、甲肝、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⑴经饮水传播影响因素:经水传播的频度及范围取决于水源受污染的程度和频度水源类型、供水范围、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健全及居民卫生习惯等。流行特征: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异,暴饮生水者,发病尤多③水源如经常受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特点,如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④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⑵经疫水传播经接触疫水传播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病原体主要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此类疾病流行特征:①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②急性发病有季节性与地区性特点。③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呈爆发或流行。④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发生。3、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以此方式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为两种方式:⑴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⑵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的每个环节中均可被污染影响食物传播的因素:食物的性质、污染程度、饮食习惯、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方式。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①病人都有食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未食该食物者不发病。②如是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患者临床经过往往较重。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平息。4、接触传播⑴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如性病、鼠咬热、狂犬病。⑵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造成的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后可传播病原体,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某些人兽共患病均可经此途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流行特征:①病例一般散发可在家族或同住者间传播,呈现家庭续发率高。②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高。③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生病例,无明显季节性高峰。④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此类传播。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某些人兽共患病,肠道传染病及某些寄生虫可经此方式传播。据病原体是否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两种传播方式:⑴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生物学传播):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疾病:除鼠疫、疟疾、丝虫病、斑疹伤寒、回归热,还包括200多种虫媒病毒传染病。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需经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称外潜伏期。流行特征:①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常有季节性升高。②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③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疫区者常易发病,老疫区病例多集中于儿童。⑵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在它们的体表或体内均不能繁殖,一般仅存活2—5天,它们在觅食时,通过接触、呕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食具,人们摄食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而受染。6、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后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土壤在传播某些寄生虫病中的特殊作用:如钩虫卵、蛔虫卵从人体排出后,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引起感染。土壤被某些细菌芽胞污染后,可长期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如破伤风、炭疽、主性坏疽等。经土壤传播意义大小取决于:①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力,②人与土壤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7、医源性传播⑴进行医疗预防措施时,未严格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针刺针、采血器、导尿管等被污染传播某些传染病。⑵由于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或器官移植引起的传播,此类少见,但一旦发生,危害很大。8、垂直传播:产前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⑴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天花、乙肝等,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可致胎儿畸形。⑵上行性传播,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可经产道上行而感染胎儿。⑶分娩时引起的传播,如产妇产道受严重污染,分娩时胎儿可被感染如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疱疹病毒可经此方式传播。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lity)
本文标题:小升初成语练习题(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4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