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社会学总复习一、《教育社会学》课程考核说明《教育社会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教育社会学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理解教育社会学中对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能运用教育社会学中所揭示的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使本课程的要求在考核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一、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学生。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指学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自主地学习文字教材,参加课程的辅导、答疑,完成统一规定的四次记分作业,由辅导教师按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分。四次作业积分累计按60%记入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100分,占考核成绩的40%,期末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本说明中的考核依据与考核要求执行。三、命题依据命题以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学校教育社会学》(纪河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1版)为依据,理论知识不超出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的范围。四、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去指导和开展教育实践,达到复习和提高的目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具体内容和要求请参见《教育社会学教学辅导》。其中要求掌握部分的内容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占考核内容的70%左右;了解和理解部分要求了解有关的基本知识,占考核内容的30%左右。五、试题类型和分值分配试题类型为论述题和分析题。共出4道论述题,学生可任选其中3道论述题来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分析题为2题。(每题20分,共40分)六、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二、教育社会学复习纲要(第一、二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了解)一、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2、20世纪初—40年代——学科形成阶段3、20世纪40年代后——学科成熟阶段对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两者的区别有基本认识。区别体现在研究主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依归四个方面。(钱扑的研究观点)二、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1、社会变革2、哲学发展3、学术传统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了解)(1)教育与社会结构。包括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观分析;(2)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研究不同教育形式下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功能以及社会角色;(3)学校的组织、文化、结构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课题(1)教育的政策分析(2)高等教育社会学(3)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4)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5)学校中的学习社会学(6)学校中的教师社会学(7)课程社会学的研究3、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社会学的精髓。首先,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具有社会角色的规范和职能;其次,教育活动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群体之间)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教育活动发展变化也就是这种现实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三,教育领域中的群体、组织、制度也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因此,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活动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以知识文化的创造和传递为主的社会活动。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都是社会知识。而教育正是通过知识这一特殊的媒介发挥其社会功能,包括知识的组织、传递和知识的评价等。对教育活动中知识的研究是教育社会学区别于一般社会学及其研究分支的主要特点。(3)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社会学则是主要应用社会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同社会变迁、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学科研究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人文学科的发展也不断拓宽其研究视野。因此,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呈现边缘学科的特色。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教育社会学的实效性、指导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社会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将更为重要。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了解)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不同的社会学派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并且有不同的观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某种依据和思路,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吴康宁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研究: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与研究方法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理解)教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视角涉及的因素:1、结构。结构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这种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是表示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结构性的存在,包含了各种要素,并呈现不同的内在联系。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的课题看,涉及教育的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分层结构、群体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内容。2、功能。功能在社会学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她所隶属的那个系统的客观结果。教育对个体而言是社会化的工具,对社会则是利益整合和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活动的每个具体层面都可以从功能角度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的了解教育活动的作用。3、协调。协调是指调适在人、教育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平衡关系。对教育活动中的人与人(师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进行社会学分析,从而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社会的整合作用。4、发展。发展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机制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研究。结构、功能和发展这四个方面的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社会学就是要阐明各因素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教育发展的具体规律,推进社会学学科的深入发展。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了解)1、事实判断2、解释功能3、定量分析研究与定性分析研究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学派第一节功能主义理论与教育的功能研究一、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1、社会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一个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平衡,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和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3、认为社会的变迁尽管存在,但它总是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归纳起来,功能论的中心概念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统合(或整合)、稳定、和谐。二、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了解)1、早期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涂尔干2、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帕森斯AGIL分析模式(掌握)——任何社会体系都履行着对外和对内、手段和目的这两组功能范畴内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一个体系只有与其外部的其他体系相适应、相协调,才能实现其既定目标,而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就是其运用的手段;一个体系也只有通过对内模式的维持这一手段,才能达到体系内部各要素的整合,才能最后表现出其对内的功能。就教育体制而言,首先必须保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外部体系的相应,它对于社会的功能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同时它又必须维持体系内部方方面面的结构关系,如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家长等,以达到内部的协调整合,这样教育以社会化为主的对内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三、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观(掌握)1、教育的社会功能(1)社会化功能。也即社会的整合者。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所属社会的各种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获得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体现了社会将文化模式代代相传的机制。教育使不同的社会成员获得共同的信念、态度及价值准则,以使他们按社会规范行事,从而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是实施社会化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2)选择功能。社会的分工和专门化要求学校教育担负选拔人才,对人才按社会分工和专业需要进行分类的责任,即担任社会成员的甄选者、分类者。同时,通过教育,将每个人按兴趣和能力分配到社会的相应位置上,以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目的。2、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作为政治的社会化、合法化的工具。教育提供社会成员的训练,培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社会成员对本国的政体、政治举措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支持与参与。(2)权力阶层的人事甄选。教育培养政治领导人才,并选拔其他人才,使他们各就其位,以维持社会阶层的“合理化”。3、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机构发现和培养人的潜能;(2)学校教育提高人的能力,使之适应随经济增长而来的工作机会上的变化;(3)满足未来社会对于具有高级知识技能人员的需要。4、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就具有了传递和维护文化(复制)的功能,以及对新知识的创新、发现和传递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输来实现,第二节冲突理论与教育的冲突研究一、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冲突理论的中心概念都是“冲突”、“变迁”和“强制”:1、冲突冲突论者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由于目标不一致和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冲突、斗争。2、变迁社会群体之间冲突和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因而社会的稳定和平静往往只是暂时的,而反抗、斗争、动乱、变革则会不间断的出现。稳定发展与急速变迁都可能交替出现在社会过程中。3、强制在社会斗争中取得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式,或是笼络收买,维持“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果,只能是暂时的稳定,冲突仍会再起。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教育社会学家开始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探讨各种不同的教育现象,其内部主要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和新韦伯主义的冲突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理解)1、社会再生产理论(theoryofsocialreproduction)代表人物鲍尔斯与金蒂斯的主要观点:强调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被社会基本的经济与社会制度束缚着;美国的教育担任着“再生产”(reproduction)或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是保持或增强现存社会与经济秩序的社会制度之一;因此,教育不能作为一种促进更大的平等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力量。鲍尔斯与金蒂斯的整个理论可以整理成三部分:(1)教育做什么——再生产;(2)教育怎样进行再生产——符应原则(thecorrespondenceprinciple);(3)实现教育再生产的力量——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2、文化再生产理论(theoryofculturalreproduction)代表人物布迪厄的主要观点:强调“文化”在维持现存社会与经济结构上的重要性。他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结论:第一是教育有助于维持合法化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划分的社会;第二是如果教育被假定为一种传递观念与知识的制度,那么它并不是成功的。布迪厄关于“文化专断”(culturalarbitraries)的研究。3、反抗理论(resistancetheory)代表人物有阿普尔、吉诺斯和威利斯的主要观点:阿普尔认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对应关系。相反,是学校的运作产生出支配阶级的意识形态霸权。尽管经济能够影响这些意
本文标题:教育社会学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6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