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展望
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展望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冯吉兵2011年5月2概要一、发展现状二、瓶颈问题三、历史机遇四、发展展望3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4CERNET与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接入2000多所高校。建成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接入200多所高校,近百所高校校园网全面支持IPv6,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得到初步应用。多数高校已建成校园网,多数高校校园网已覆盖校内主要楼宇、住宅和宿舍。基础设施现状5基础设施现状(续)CERNET世界最大的学术网2万多公里高速传输网主干网速率:2.5-10G38个主节点,全国31个省,200多个城市联网高校和教育机构:2000+,用户:2000万+支撑网上高招、远程教育、网上就业服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教育科研网格等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CERNET拓扑图6CEBSat卫星覆盖全国世界最大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近70万个终端站点承载着部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军队远程教育等国家卫星远程教育工程基础设施—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平台CEBsatCEBSat示意图7基础设施—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CNGI-CERNET22004年底开通,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2.5—10G,连接20个主要城市,25个核心节点提供1-10GIPv6接入服务接入200多所高校连通全球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拓扑图8基础设施现状(续)总体来说,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普及,正处于需要更新换代的“性能提高”阶段教育网络在传输能力、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服务水平等方面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需求。CERNET与公网之间互联互通存在瓶颈各级教育网络参差不齐,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现有卫星教育网络均为窄带单向广播,不能满足大容量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需求。校园网网络安全还未得到充分重视。9基础设施现状(续)正在进行211三期公共服务体系——CERNET升级改造项目211三期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二期项目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10资源建设现状国家组织开发了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初步建成了一些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28家)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14个重点学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公共教育资源逐渐向企业和社区辐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已开始应用于农民工培训、干部培训和企业在职培训。11资源建设现状(续)总体来说,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已成规模,但建设水平和总体利用率有待提高缺乏规范化、系统化设计和指导,数字资源建设仍呈现一定程度无序状态尚未形成良性共建共享机制,优质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制订和推广滞后,已有资源难以有效共享,资源应用程度较低。12资源建设现状(续)正在进行国家视频公开课建设211三期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升级13教育教学应用现状部分高校开始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实验和实训方面,初步实现了虚拟实验、远程操作和大型仪器共享。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稳步发展,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14教育教学应用现状(续)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技能较差,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足,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15管理信息化现状电子政务/电子校务得到初步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基于网络的政务信息发布、阳光招生、毕业生就业服务、学历学位认证等得以应用。各高校高度重视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展了教务、办公、财务、图书、科研等一批信息化综合应用,数字化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初成规模,并逐渐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16管理信息化现状(续)总体来看,还处于“分散独立建设”阶段,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个别高校已开始进行全校统一的信息化规划,正在向“数据互通,消除信息孤岛”阶段过渡,这需要各应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强力支持。正在谋划: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正在开展:教育服务与监管信息化建设(小金教)17二、制约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18信息化观念薄弱正确认识信息化的重大作用和发展规律仍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最大挑战。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有关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深,推进不力。部门、地区、甚至是小团体形成“信息孤岛”的温床,阻碍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19体制机制不健全教育部门及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和推进机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各行其是、相互牵制、重复建设现象普遍。缺乏战略研究与咨询机构。统计、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不够重视。标准推广应用滞后,采标率低。20瓶颈问题资金投入没有持续保障。投入总体不足,结构不均衡,多元投入机制未形成,运行、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没有根本保证。法律法规不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条例、标准规范等体系不健全,依法行政遭到挑战。人才资源准备和支持不足。缺乏高水平的职业化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21三、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历史机遇22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向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快速渗透一批优秀信息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支持环境。23国家空前重视信息化,为高教信息化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五化并举、两化融合、体制改革(工信部)、三网融合、《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相关内容已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工信部《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发改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最大的机遇:《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单列一章,并设立一个重大项目重点推进。24《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共4大部分,22章,70条第一部分: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第二部分:发展任务8类教育发展规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第三部分:体制改革6项体改措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第四部分:保障措施6项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25教育信息化在《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地位6大保障措施之一,单独成章,单列为重大项目,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第19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20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设立“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未来10年,在政府主导下,将建立体制机制和经费投入的多重保障,经过顶层设计、示范引领、逐步推广,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必将掀起新的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潮。26教育部狠抓落实,为高教信息化快速推进提供了持续动力教育信息化第一次成为部领导的独立工作,多措施加紧推进: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即将在第四季度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在谋划成立教育信息化部际协调小组,谋划建立实体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完善体制机制。正在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高教专项规划。正在谋划编制《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在谋划启动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和一批重点项目,示范引领,探索规律,逐步推广。27四、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28说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高教专项规划正在制定中,以下内容仅供参考。29教育信息化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为核心,深化融合、改革创新、支撑引领、惠及全民。30教育信息化指导思想(续)深化融合。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的全面融合,实现教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31教育信息化指导思想(续)支撑引领。发挥信息技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引领教育的未来发展。惠及全民。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提升全民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民信息化学习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教育需求,建设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32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政府推动,多方参与33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续)前瞻部署、科学发展要面向未来,以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前瞻部署。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34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续)需求导向,服务应用把握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把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中。35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续)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切实加强全局性的部署和安排,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创新体制、统一标准规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建设、共享成果,促进共建共享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36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续)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推动作用,在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统筹规划;中观上推动区域和学校试点;微观上推动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建立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形成教育信息化市场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强调开放,推进合作。37教育信息化整体目标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宗旨,以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重点,力争用10年的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阶段推进到“融合”、“创新”阶段,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38教育信息化阶段目标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全面覆盖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在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39教育信息化阶段目标(续)到2020年,实现整体上达到国内各行业信息化的先进水平,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40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应用,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