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1-种群和群落
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专题一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5.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S”型波动物种组成竞争垂直水平初生次生初始植被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多种,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如图所示: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注意: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如遇剧烈的气候变化,种群数量会急剧减少。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2.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K值无K值(持续增长)有K值增长率增长率:种群数量增长与原有个数的比。增长速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增长速率成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等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增多等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界定增长速率、增长率与“λ”(1)增长速率与增长率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2)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即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数量增大,若大于1且恒定,则呈“J”型增长如上面2题曲线图中1~5年时间段;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如上面2题题图中第20年~第30年时间段;λ<1时,种群数量减小,如上面的2题曲线图中第8年~20年种群数量应一直下降。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特别提醒]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在上述曲线中,A、B、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都为K值。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种间关系的比较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图a图b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1)垂直结构:a.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结构: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归纳提升]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2.界定“南北半球植物分布”、“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区别: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型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事实上,无论是高山还是南北半球,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下表所示: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练习】如图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解析造成A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造成B、C区域植被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光照;A处不同高度山坡上分布有不同群落,并非同一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答案C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群落垂直分布≠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同一地盘”,“垂直方向”不存在横向位移,如上述3题中C、B区域;而水平结构则强调“地形变动”存在“横向位移”,如:从地球赤道到两极,由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分布,上述3题中A区域以及浅海到滩涂的生物群落分布都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2.群落结构是群落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种空间配置状况,这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彻底消灭土壤条件3.群落演替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实例裸岩、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共同点能量:总生产量,群落有机物总量;结构:营养结构,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增强沙丘弃耕农田增加增加复杂增加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着眼于两层面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②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地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2)多角度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①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直到达到顶级群落。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3)影响群落演替的三大因素①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②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③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素。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易错提醒与群落演替有关的2个误区(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种群或物种取样调查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和范围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强大考点三种群密度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方法步骤(1)取样;(2)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3)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标记后放回;(2)一段时间后重捕;(3)按如下公式计算:(1)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2)在实验室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进行观察计数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平均值随机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提醒(1)进行样方计数时,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应计入;(2)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3)在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从同样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可以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1)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2)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①标志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2.样方法误差归纳(1)未做到“随机”取样。(2)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②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或迁入导致统计值偏大,若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则统计值将偏小。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3.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XX”,并记下其特征)。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实验过程中,培养液内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因此不能直接从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而应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小误差。(2)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3)本探究(需要,不需要)设对照实验,但需要重复。(4)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静置摇匀培养液不需要真题领悟·融会贯通知识主线·思维串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误差归纳1.未做到每天取样时间一致。2.取样时未“振荡”,而是从静置培养液上层或下层取样。3.未能保障培养温度、pH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
本文标题: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1-种群和群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1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