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当代文学教案.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案上编(1917年-1949年)绪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目的、重难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参考文献]1.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1951年版,下册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2.钱理群、温儒敏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3.程光炜、吴晓东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司马长风著,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第三版。[思考练习]查阅《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杂志,建立对本学科的第一印象。[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第二节文学观念改革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第三节课程教学安排及学习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高等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基本内容是从1917年至200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本课程具体分为现代文学史(1917—1949)和当代文学史(1949—2000)两部分,但这两部分不是割裂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构成一门整体性的课程。具体内容可见教学大纲。二、学习要求:1.自读占据较大比例,更注重自学、体会与思考。2.课堂上,适当的笔记是必须的,但注意的是融会贯通。3.无论自读或听课讲授,基础知识都应列在记忆之中。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目的、重难点]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及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参考文献]1、杨义:《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人文建设》2、李继凯:“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文学评论》,99年第3期3、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思考练习]1、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2、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3、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1、新文化运动从启蒙话语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发展演化的结果。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与实践。2、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月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阐述了文学改良的主张。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反封建思想内容。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响应。3、文学革命的深入与发展⑴胡适、周作人注重新文学建设的文学主张;⑵《狂人日记》等作品的问世;⑶白话文的逐步推广;⑷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五四时期,外国文艺思潮的引入与传播对新文学的崛起所产生的作用,是得到公认的。由于林译小说的出现及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学自此以后的文学资源条件和生成发展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变。林译小说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情境,即外国文学的因素逐渐地却又是全面地渗透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结构之中。外国文学资源的影响与利用。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进入20年代以后,新文学运动由少数激进者的倡导转为由多数人参与的专门建设,这种转变的标志就是体现了不同创作倾向的各种社团和流派的蜂涌群起。据茅盾统计,到1925年,全国各地出现的青年文学社团有一百多个。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活动。新月社、湖畔诗社、浅草社、沉钟社、未名社、语丝社等社团的相继成立与活动。第四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1、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2、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及简单化倾向;3、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教学目的、重难点]本章是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要求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艺术、人物等方面把握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参考文献]1、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王富仁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思考练习]1、《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2、简析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3、概述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塑造的类型及其特征。4、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5、《野草》的艺术成就。[教学时数]15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鲁迅创作道路鲁迅是周树人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并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研究鲁迅的生平与思想不仅能为理解和评价其作品提供依据、途径,也可以了解一代知识者的精神历程。鲁迅的生平与思想教材第一节有较详尽介绍。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求学南京,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春,鲁迅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期间写了《中国地质略论》、《说钽》、《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长文。1909年夏归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署名“鲁迅”,由此“一发而不可收”。鲁迅的文化业绩:1、创作①小说集两本。②故事新编一本。③散文诗集一本。④回忆散文集一本。⑤杂文集十六本。⑥诗歌七十多首。⑦中国文学史研究著作两种(《中国小说史》、《汉文学史纲要》)。2、翻译译介了二四个国家的九十多住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印成单行本三十三个。——总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字。3、留下将近二十五年的日记,约六十多万字。留下书信一千四百多封(已发现者)。4、整理了多种中国古代典籍:①《古小说钩沉》②《唐宋传奇集》③《小说旧闻钞》④《稽康集》⑤《谢承后汉书辑本》⑥《会稽郡故书杂集》⑦《六朝墓志目录》第二节《呐喊》、《彷徨》《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23、8由新潮社出版,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收作者1918——1922年间的小说十五篇。《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1926、8由北新书局出版。收作者1924——1925年间的小说十一篇,为“乌合丛书”之一。一、创作动机与作品集命名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1、揭示传统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价值。2、人物形象《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几大类:权势者、卫道者、被侮辱被损害者、觉醒者。《呐喊》《彷徨》中的这些人物形象还可以概括为三组相互关联的最基本的艺术形象:即“奴隶”形象、“看客”形象和“孤独者”形象。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1.题材的变革2.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3.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4、开创了新的现代文学语言第三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的形象。《狂》实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由于这种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狂》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二、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1、“阿Q”的命名问题2、《阿Q正传》的情节结构3、阿Q的形象分析4、《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5、《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第四节《野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1、《野》的创作背景。2、《野》的思想倾向。《野》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性;尖锐地抨击了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丑恶与荒谬;解剖了自己的思想,展示其苦闷与彷徨、“黑暗与虚无”;表达了对“青年”和光明的期望与向往。3、《野》的艺术特色。广泛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表现技术,大胆采撷异域花果,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性文本。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复杂性、超前性,寓于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景观奇异的具体物象中。鲁迅把从屠格涅夫、波特莱尔到李贺等中外文学家的创造,从尼采、基尔凯郭尔到传统佛教哲人等中外哲学家的创造,都充分吸收、融注到《野草》中;同时,他把自己个人的天资、才情——思想家的穿透力、概括力,诗人的激情与想象力,小说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敏感,美术鉴赏家的色彩——形式感,学者的历史眼光,文体家的语言驾驭力和创造力,也都发挥到了极致,以空前的独特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心理、意识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险”与哲理思辩,并寓之于形式感人、生动新奇的具象描绘中,终使《野草》成了空前且迄今依然绝后的上上文苑佳构。第五节杂文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他自编和他人为之编订的杂文集共16部,如果加上后来发现的鲁迅佚文编成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共17部。鲁迅是对现代杂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最敏锐的感受和最清醒认识的确良位现代作家。他自觉以“杂文家”身份积极从事杂文创作,并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在实践上予以护卫、扶持,为中国现代杂文文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现代杂文这种文体形式是鲁迅创造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一个重大贡献。
本文标题:现当代文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1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