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复习课件(
科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世界领先戏曲、书法、绘画艺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中华特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考纲: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四大发明外传发明过程项目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侯纸”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5世纪传入欧洲唐末:应用于军事宋朝:火药武器广泛运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西欧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总之,四大发明促进近代欧洲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影响材料: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1、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古代科技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1、旧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2、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通信卫星地球被数百万太空垃圾包围秦山核电站原子弹爆炸材料: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两组图片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3)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反思】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1、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2)具体原因: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②政治上:不断强化的专制政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严重。③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科技本身:“重人文,轻自然;重经验总结,轻理论概括和抽象”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考点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考纲: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图画文字”(六千多年前)符号化汉字(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1)汉字的起源:(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趋势:由繁到简)书法艺术特征发展楷书草书行书书法艺术的特征、发展简表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实用价值较强楷书始于东汉。魏晋有钟繇和王羲之;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审美价值较强。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雅俗共赏。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王羲之、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甲骨文由于是刀刻的,所以其线条多方折,劲直为主,同时字体的结构,长短,大小都没有定势。小篆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小篆的主要特点是:笔画比大篆简化,以柔婉、圆转的线条构形;形体呈竖长方形,整齐、匀称;偏旁写法、部位安排有定。隶书隶书把大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折,改变了篆书狭长的字体,结构上呈横长竖短,字形变得扁宽。楷书行书草书唐张旭《古诗四帖》时间特点及地位代表远古起源战国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彩陶画萌芽—成熟(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帛画绘画理论推动绘画发展特点:以形写神顾恺之吸收外来风格展、阎、吴敦煌壁画宫廷画、风俗画画学兴起张择端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王冕、徐渭、郑板桥中国画:写意画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原始歌舞---起源春秋战国优伶----出现专业艺人宋代南戏元杂剧----推向成熟明朝—地方戏曲---昆曲发展清朝—京剧---国粹考点3、辉煌灿烂的文学考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内容:汇集_____到_________的诗歌,分为风、雅、颂特点:地位:___重要标志;奠定古典文学___主义基础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特点:楚言楚地;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色彩地位:《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汉特点: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西汉:恢宏、奇丽、夸张、华美东汉:抒情、字句平浅、意境清新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西周春秋中期先秦赋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主义诗歌形成现实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楚辞唐先秦诗汉赋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山水诗:孟浩然、王维杰出代表:李白和杜甫中唐:晚唐:杜牧、李商隐高适、岑参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前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楚辞宋词先秦汉赋唐诗北宋:婉约派:柳永豪放派:苏轼两宋之交:李清照南宋:辛弃疾陆游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楚辞宋先秦词汉赋唐诗元曲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发展经过哪些主要阶段?魏晋南北朝兴起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时期蓬勃发展(新阶段;奠定基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逐渐平民化(通俗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总结】原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状况为文化发展提供社会环境。请根据原理,分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历史背景•1、唐诗繁荣的原因:•①经济:经济繁荣•②政治:政治清明、国家统一、政策开明、中外交流频繁•③文化:科举制的促进•2、宋词繁荣的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②政治:社会矛盾尖锐(词更能抒发感情)•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不满)【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汴京梁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增强。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注重气节和德操,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材料三:(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特点: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典例2】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3分)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2分)特征:大一统。(1分)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2分)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任答2点,共2分)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5分)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2分)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3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3分)•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1分)•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2分)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3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