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古代中国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世界:新航路的开辟;荷、英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苏俄)苏联;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0—7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与第一单元的内容相对应)1.农业2.手工业3.商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生产技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种植方法的改进、管理技术的进步、施肥技术等等)因素部门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冶铸业、纺织业、制瓷业因素内容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石器——铁器刀耕火种——精耕细作(铁器牛耕)奴隶国有——封建私有灌溉、防洪因素交通、货币、市场、城市发展等等政策重农抑商、“海禁”补充二、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⑴材质:⑵动力:⑶种类:⑷工艺:⑸历程石、骨、木——青铜、铁人力——畜力——自然力单一性————多样性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①春秋: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意义: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②战国: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铁犁用于牛耕③西汉:发明了犁壁出现“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④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特点、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灌溉工具的发明:翻车(三国)、筒车(唐)3.水利工程的完善:⑴春秋战国:⑵汉代:都江堰(防洪、灌溉)、郑国渠。西汉西域地区发明了坎儿井(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耕作方式的发展⑴演变:②生产工具:③组织形式:石器锄耕——铁犁牛耕①生产模式:刀耕火种——精耕细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⑵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特点:生产规模:狭小(家庭为单位)分工协作:简单(男耕女织)——经营方式产品用途:①自给自足②缴纳赋税☆评价:1.从自身方面看⑴利:自给自足,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⑵弊:①自给自足,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②比较脆弱,容易破产2.从历史方面看⑴积极:封建社会前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⑵消极: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的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长期占主导地位成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狭隘性封闭性稳定性落后性分散性脆弱性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5.土地制度的演变(2)商周时期(3)春秋时期(4)战国以后井田制内容公田私田得到份田的农民积极集体义务耕种,收获全部缴给贵族劳动者份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走向崩溃表现原因①大量“公田”被抛荒②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相地而衰征(齐)初税亩(鲁)】——根本原因①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②战争频繁,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封建土地私有制①确立标志:意义:商鞅变法,以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延续了2000多年②形式君主私有自耕农私有地主私有(主要)来源侵占“公田”获得赏赐土地买卖(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商人地主)途径土地兼并表现西汉(严重)宋初(激烈)明清(普遍)“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买卖成为扩大地产主要途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危害自耕农社会国家财政农业破产动荡减少破坏解决措施均田限田清查北魏均田制西晋占田制北宋方田均税法③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租佃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历程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仅次于)明清(普及全国)战国(出现)影响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生产自主性、选择雇主、产品支配自耕农佃农原因1.制度(根本)2.政策3.观念4.商品经济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行业主次(产业结构):(2)生产方式(生产模式):(3)经营方式:(4)水利兴修:(5)土地制度:(6)生产规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不断完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力(根本原因)经营方式(男/租)生产关系(重要原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种模式(精耕细作),一种经济(小农经济),一个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项进步(生产工具和技术),二种方式(男耕女织和租佃)其他因素:稳定的社会环境;水利的兴修;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等。2.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时间朝代经营方式劳动力产品用途发展特点与市场关系影响春秋(一直存在)西周——明清前期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个体农户,副业生产官府统一管理(强制)征役制到雇募制小作坊——工场(雇佣劳动关系)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官府和贵族消费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很少进入市场不计成本,不入市场大量进入市场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有利于细密分工协作,有利于技艺的提高;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工匠积极性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家庭的农民官奴婢、刑徒、民间工匠作坊主及雇工在自然经济时代,占相当大的比重国家垄断的手工业,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重农抑商”环境下受到压制,发展艰难。(二)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1.主要部门及其成就(三)繁荣的中国古代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1)原始社会:(2)商朝:(3)西周:(4)春秋战国:(5)隋唐:(6)宋(7)元:产生原始商业——以物易物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官府垄断商业——实行“工商食官”私商兴起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出现商业中心(都会:秦·咸阳,齐·临淄,赵·邯郸)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广泛流通纸币,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8)明清: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出现地域性行业性大商帮(徽商、晋商、闽商)3.发展特征(1)经营形态(2)与农业关系(3)主导地位(4)世界地位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并存;长期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处于从属地位地域分布广、部门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2.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1)阶段特征特征从周至唐宋代至明清原因资格地域时间管理城市功能县治以上城市才可设市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实行坊市制市分散在城中,坊市界限被拆除日中为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官府直接管理并严格控制市场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影象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3.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唐都城长安宋都城汴京(放松限制)(严格限制)(2)主要类型①汉唐“丝绸之路”沿路城市②唐宋“陶瓷之路”沿海港口城市③明清工商业市镇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材料一(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材料二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分析以上材料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所面临哪些阻碍?重收关税、社会地位、思想观念3.古代商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含义:②原因:③表现:④影响: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重本抑末、农本商末)政治上,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重农抑商是巩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经济上,农业是社会主要的经济部门,是政府财税的主要来源;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法家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崛起。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三是重征商税。A.战国开始: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汉代厉行:实行歧视商人的政策。政府全面控制经济活动,以重赋税等压制商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等国家垄断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C.唐宋松动:抑商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商人在政治和法律上仍受到歧视。D.明清强化: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A.政策实行的前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新兴地主政权的巩固。B.政策实行的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凝固和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2)“海禁”政策①原因:A.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决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民无须同外界有太多的经济交流)B.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中国传统社会进入衰落时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C.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惧怕外国势力深入引起人民思想变化甚至反抗,危机统治秩序)。明朝,对外贸易只能在政府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清朝,厉行海禁,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海禁政策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自卫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日益封闭落后。②内容:③实质:④影响:(四)近代前夜(明清)的发展与突破1.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2.突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农业①生产技术水平提高;②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③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蕃薯);④赋役制度成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手工业①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②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①商品流通扩大;②白银使用广泛;③商业资本活跃;④工商业市镇兴起并增多;综合国力①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②GDP占世界总值的比重大;③大城市多;④白银的大量流入;⑤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明朝中后期)(1)根本原因:(2)表现:(3)特征:(4)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活跃在苏州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当地形成了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产生(本质特征)缓慢发展①表现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行业稀疏出现,力量微弱。纺织业:苏州,松江制瓷业:江西,景德镇资金地主、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②原因A.客观:B.主观: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重农抑商规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海禁”(闭关锁国)海外市场难以形成中国【明中叶(16C)——江南】欧洲(14C——意大利)状况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发展迅速,最终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3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