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清华大学王晓毅教授——《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目录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二、自然三、无为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参考书——《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引言:其人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出函谷关,著《老子》,逝世于秦地上篇:《道德经》智慧引言:其人其书上篇:《道德经》智慧老聃贵柔。《吕氏春秋•不二》——《道德经》与道家智慧——4一个字:柔。一句话:无为顺应自然。三个词:自然·无为·道。思想要点目的:无为无不为。上篇:《道德经》智慧引言——《道德经》与道家智慧——5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简称“无”。•万物:有形,简称“有”。•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77章》一、道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6为何将“规律”称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其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之意。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王弼《老子指略》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道产生了天地万物“道”是万物的生成者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约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伊始,宇宙间只有能量,即《道德经》中“一”其后,能量凝聚成基本粒子。就此,宇宙的演化开始了。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8二(阴阳二气)三(阴阳和气)天地万物与人类一(元气)•“道生一”图解道(无形)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9天地万物产生后,无形的“道”仍然存在于每个有形事物中,是其成长发育的动力。道是万物存在的依据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0万物产生后,无形的“道”仍然存在于每个事物中,表现为自然之性,行为规则、变化动因。•生命差异是DNA的排列之“道”不同“道”化为每个事物的“自然之性”•金钢石与石墨的差异是之“道”碳原子的排列之道不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25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1道的运行规律——无为顺应自然道的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40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45章》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78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8章》•水有七德成功之道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3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第66章》•心如赤子圣人之道•处人之后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20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老子·第68章》君子之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第28章》•善战者不怒上篇:《道德经》智慧一、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5什么是“自然”“自然”是指事物本性的实现二、自然上篇:《道德经》智慧二、自然自然本性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第29章》——《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12章》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违背“自然”是失败之路上篇:《道德经》智慧二、自然——《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7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18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二、自然——《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第27章》“因物自然”的管理方法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老子·第27章》王弼注上篇:《道德经》智慧二、自然“自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9无为而自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17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三、无为——《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0什么是“无为”?“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三、无为上篇:《道德经》智慧三、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51章》“无为”是指“不折腾”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3章》——《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1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60章》谨慎治大国反对“有为”管理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58章》不搞“察察之政”上篇:《道德经》智慧三、无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第24章》——《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2实施“无为”管理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49章》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上篇:《道德经》智慧三、无为——《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3老子(创始人)老庄学派(内圣之道)黄老学派(外王之道)魏晋玄学(内圣外王合一)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引言、道家主要流派引言:道家的发展变化早期道教巫术与神仙方术诸子的思想因素——《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41、“黄老”概说战国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学派。“黄”是黄帝,“老”是老子。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代表论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什么是黄老之学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5•司马谈是西汉前期人,司马迁之父。•《论六家之要旨》对黄老学说作了全面总结。•“六家”指阴阳、儒、墨、法、名与道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均为治国要术,但是有严重缺陷,不能成为治国之本。•道家融合百家,可为治国之本。其人其文理论要点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6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以道家“因循”哲学为最高原则,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以经邦治国为目的。“黄老”道家的理论特点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7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将《老子》的“无为”改造为“因循”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吕氏春秋·首时》——《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8“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吕氏春秋·贵因》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吕氏春秋·任数》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道德经》与道家智慧——29“中和”智慧融合了不同的学说2、融合诸子百家“中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和”智慧融合了不同的民族“黄老”是诸子学说的最早融合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0道、元气阴阳五行天地万物与人类德主刑辅、外儒内法。宽猛相济、一张一弛。黄老吸收“阴阳”家学说气品德管理阳善伦常德儒、墨阴恶情欲刑法、术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1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淮南子·俶真训》仁义教化仅是“因循”的统治术之一黄老道家修正了老子反仁义的学说管理社会不能没有儒家的教化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二、才性分类3、《人物志》与黄老道家哲学——《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2黄老道家“因循”民情立法变法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黄老修正了老子反法制的学说管理社会不能没有法家的制度黄老道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二、才性分类3、《人物志》与黄老道家哲学——《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3黄老道家对兵家思想的吸收提出掌握战略主动的“因敌”学说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吕氏春秋·决胜》管理社会不能没有兵家的谋略黄老修正了老子的反战学说二、才性分类3、《人物志》与黄老道家哲学——《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4黄老道家“因循”管理哲学示意图面对不同社会环境,与时俱进,随机应变。阴:法家权术阳:儒家伦理综合运用诸子学说因循道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5强毅之人凌楷之人休动之人弘普之人韬谲之人柔顺之人惧慎之人辩博之人狷介之人沉静之人雄悍之人朴露之人阳性人(外向型)阴性人(内向型)理想君主的“中和”本质十二种偏才性格《人物志》“主德”与“偏才”性格关系示意图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6清节家术家器能国体雄杰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法家臧否阳:儒家(清节家)阴:法家(法、术家)十二种管理偏才主德(“无名”的理想君主)《人物志》“主德”与“偏才”能力关系示意图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7庄子,名周。生活在约公元前369~前286的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一度任该地管理漆园种植或漆器制作“漆园吏”,后辞职,从事讲学、著述,终身不仕。所著《庄子》流传至今。1、《庄子》提出“逍遥”问题庄子生平著述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8《庄子·逍遥游》的大鹏与斥鴳庄子的“逍遥”学说•斥鴳:小人物“翱翔蓬蒿之间。”•大鹏:大人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9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庄子·至乐》•富贵者为此自伤•贫贱者为此铤而走险大人物与小人物都不“逍遥”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道德经》与道家智慧——40以“齐物”眼光看待世界•人类的痛苦,源于“大小”、“是非”“荣辱”等价值观念。“齐物”与逍遥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秋水》下篇:道家“
本文标题:《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5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