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子的哲学智慧34中国古代哲学——4老子何许人也•迷一样的传说•黑格尔佩服老子,认为老子真正代表了东方的哲学智慧。•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两部书----《圣经》、老子《道德经》一、道法自然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chánɡ)“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常”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常规、纲常、伦常。道有三层意义:•道的本性•道的公用•道的规律341、道的本性--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这样一些含义。“自然”谁挥鞭策驱四方,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自然”是道的本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讲自然--艺术的最高的境界返璞归真;见素抱朴;什么是艺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历代绘画分为五个等级:自然、神、妙、精、谨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唐.孙过庭的艺术观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2、道的功用——创生宇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道创生宇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和“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四十章“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道”之用则是“柔弱”。相互转化柔弱胜刚强逆向思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344冯友兰赠李泽厚对联“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清.钱大昕所撰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曾国藩联语:“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怒而写竹,喜而绘兰”。二、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二十二章)柔弱胜刚强•水的哲学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一池春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婴儿哲学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道德经》五十五章孔子观于东流水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水之意象•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王安石:“千里澄江似练”;“六朝旧事随流水”•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某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物壮则老•“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二十三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岁月的联想•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为年轻人是送来•为老年人是送走344南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感悟•“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历史的事实另人惊讶:•好人不得志,从屈原、岳飞、谭嗣同到彭德怀;•小人青云直上,从赵高、袁世凯到康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归去来兮”;•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柔弱胜刚强2•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固:姑且微明:高明微妙的谋略三、无为(一)、从“寡欲”谈起•“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庄子认为欲望来自“名”、“利”:•“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庄子.应帝王》不要追求什么名声,不要做出谋划策的智囊,不要承担什么责任,不要当智慧的主宰。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无我的境界,享受天所给的一切,而不要以为有什么所得,这都不过是虚无罢了。•否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家性命(杨修)老子认为对于君主而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以不追求为追求---以不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为成就•虚\静\淡---道家的消极无为积极与消极•消极无为有其道理(城市规划、自然开发等)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1、按照老子哲学的辩证法:•“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事无事----大为无为---……2、“有为”的背后是多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清心寡欲•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无为”之“三不原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结果:“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二)、愚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三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难得糊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庄子:“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愚民的结果•反智---反进步、反文化---反科学进步•子贡与圃者的典故•圃者“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投机取巧科学之“双刃剑”•现代人“言”而无“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代交通与艺术家的情怀•方便食品、现代厨具淡化了“妈妈的味道”人类的幸福只能靠人文、靠哲学老庄的幸福观•“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庄子“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勇”“义”“知”“仁”。自然无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讲的“无为”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老子“无为”的襟怀•老子关注民生,批判统治阶级的贪婪,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从这个襟怀出发,老子才阐述了“无为而治”思想。警告统治者,不要炫耀权利,自作聪明,贪得无厌,瞎折腾百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政治家的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汉文帝;秦始皇;希特勒;萨达姆;•“斯大林万岁”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道“无为而治”有三层基本的含义:1、“我无为而民自化”。2、“我好静而民自正”。静:无私欲;正,民风淳朴。3、“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为之感悟•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归宿。自然是最根本的,无为是达到自然的途径。•要懂得对于生命的珍爱,懂得对于生活的享受,懂得从劳累忙碌中寻求一片闲适,寻求一片宁静。静是心灵的升华•无为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生活•静是一种感受,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静是一片闲适,静是一片安逸。静到无所事事,静到无所作为,静到只是享受阳光,享受独处,享受亲情,享受音乐,享受美味,享受爱情。静是一种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静是人生之顿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陈继儒《幽窗小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少则得,多则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范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34唐.王遵《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范蠡,人称“陶朱公”34范蠡激流勇退,逃到齐国去了。临行前他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少则得,多则惑”的艺术感悟•中国古典艺术“韵”之追求----“
本文标题:老子的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