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庄智慧中的人生修养之道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谷宇教授主要内容一、老庄其人;二、老庄智慧中的修养精髓;一、老庄其人;1、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道教遵奉其为太清道德天尊。“老”和“李”都是老子的姓氏:按照先秦对思想家称呼的惯例(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先秦贵族一般都有几个姓氏,老子应不例外(先秦时的贵族有姓有氏)先秦时“老”是一个姓或氏(《风俗通》“颛帝老童之后。”)《道德经》《道德经》原名《老子》成书于春秋末叶;相传为老子在函谷关前所著。《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之学被历代学者成为玄学,老子曾多次以玄喻道,以玄惯德。2、老子的思想来源;“古之道术”庄子指出:老子思想来源“古之道术”,十分深刻、准确,启人深思。“古之道术”,含义十分深广,有下列内容:1、治国之术;典章制度,仪礼,学说等,2、学术思想;理论、观念、信仰等;3、人文道德,主要是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包括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养生等,都属于“古之道术”。《老子》(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出于史官”春秋时代的史官,被誉称为“国宝”。老子二代为周之史官,是国宝中的“国宝”。是春秋时代“柱下史”(史官)杰出代表人物。既熟悉夏殷周的历史发展,成败得失的原因,又亲身目睹诸侯之间的并吞残杀,君王的成败得失,祸福演变,以及重大的社会事件,诸如战争、瘟疫、水灾、旱灾、地震等,从中获得极渊博的知识和感悟,成为大智大慧的“古之博大真人”!形成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无人可比。老子思想五千言,“道”与“德”是五千言的精髓。是从夏殷周近三代1500多年的历史“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提炼而成的“金科玉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得《易》之体”北宋邵雍曾说明:“老子得《易》之体”。《易》64卦讲三道:天道、地道、人道。《老子》81章也讲三道:天道、地道、人道、讲得更为具体、深刻、精确。从古到今的学术著作千千万万,堆积如山,还没有第二部书仅“五千言”把天道、地道、人道解释如《老子》一样精辟、独到。老子智慧的地位:中国文化的次级源流中华文明的初级源流:《周易》;中华文明的次级源流:《老子》;中华文明的三级源流:诸子百家;佛教是外来思想,后与儒道合流,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思想在老子的影响下逐渐成熟,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的主流文化。圣人间的对话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丘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听到孔丘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孔丘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3、老子门徒孔子韩非子孙武子鬼谷子邹衍:阴阳家鼻祖列子:冲虚真人集大成者:庄周(南华真人)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思想的特点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典型的如:逍遥游庄子的典故庄周梦蝶,物我合一;知鱼之乐;是贫穷,不是潦倒;(嘲讽乱世)巧论三剑,一言兴邦;齐一万物,莫强分别;(标准多元,宽人律己)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千年大树)安时处顺,穷通自乐;(临终遗言)二、老庄智慧中的修养精髓;1、明天道道的涵义:阴阳自行之谓道;构成世界的本体;创造宇宙的原动力;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道的特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坠。天道不可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有道者”的事业观:“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牢记“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2、养善德德的涵义:德者,得也。合乎于道的品质与行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玄德最契合“道”虚静本性的德行,并不使人感觉其特别崇高伟大,令人自然随顺后,却认为是自己本性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无为玄德。并未完全“契入”的普通德行,则有迹可循,使人充分感受其高尚无私,进而感动追随。这不算真正的无为玄德。“善水七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七种德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心善渊: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言善信: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正善治: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应时而止。不争、处下之德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争、处下之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梁者不得其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4、虚静之涵养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老子认为,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藏的心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态和质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出深厚的创造能量。老子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养,只有恬退自养,静定待心,才能转入清明的境界。虚静之涵养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5、庄子的为人处世原则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不持有任何立场。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一切随缘顺意。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崇尚自由,摆脱束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排除杂念,抱元守一。6、庄子的人生智慧庄子的一生智慧的精髓,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本文标题:老庄智慧与人生修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