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重点条款讲解
深圳德信诚培训中心TEL:0755-2593626325936264杨小姐深圳培训网:sz02@qs100.com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讲解课堂要求欢迎阁下参加本次课程,本课程将为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提高您的能力和水平。请注意以下的几点:1、手机请将您的手机开为振动或关闭。2、吸烟在课堂内请不要吸烟。3、其它课期间请不要大声喧哗,举手提问;不要随意走动。•引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术语的理解要点•标准要求的理解要点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引言关于能源管理体系绩效的说明•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实施本标准的附加说明•能源管理体系是在保证安全、环境、质量基础上的节能,不应走向一味追求节能的误区。•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第二部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范围一、适用的组织类型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二、体系实施程度•组织应依据其能源方针,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确定实施本标准的程度。•对于申请认证的组织或声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必须满足本标准的全部要求规定。第三部分术语和定义解读标准中定义了9条术语•3.1能源energy•3.2能源因素energyaspect•3.3能源方针energypolicy•3.4能源目标energyobjective•3.5能源指标energytarget•3.6能源管理体系managementsystemforenergy(MSE)•3.7能源管理绩效energymanagementperformance•3.8能源管理基准energymanagementbaseline•3.9能源管理标杆energymanagementbenchmark二、能源管理体系的定义和分类3.2能源因素energyaspect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能源因素可以用列表的方式或者能流示意图的方式来表现。列表方式适用于比较简单的用能单位;能流图则适用于各类用能单位,尤其对于比较复杂的用能单位可以简化能源因素罗列的繁琐,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的优点。列表方式序号能源因素1空压机供气2电焊工序3空调制冷4能流图方式3.3能源方针energypolicy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3.4能源目标energyobjective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例:单位面积综合能耗2009年比2008年降低5%;2009年用电比2008年用电降低8%;计量器具配备与GB17167符合率100%3.5能源指标energytarget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例:计量器具配备与GB17167符合率100%;一分厂2009年比2008年节电10%。本标准中的指标倾向于分解目标的概念。在实践当中,目标指标可以部门明确进行区分,只要建立好方针——总目标指标——按层次分解的目标指标体系就可以了。3.6能源管理体系managementsystemforenergy(EMS)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3.7能源绩效energyperformance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例:风机用电动机改造项目年节电30%3.8能源管理基准energymanagementbaseline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例:2008年总用电249万度;人均综合能耗2378千克标准煤;3.9能源管理标杆energymanagementbenchmarking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国内现有产能限额、新建产能限额、国内平均、国内先进以及国际平均和国际先进数据性标杆示例•现有合成氨企业限定值:•新建合成氨企业准入值:•合成氨企业先进值:技术性标杆•电力生产节能技术•发展、推广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和状态监控技术。在煤粉锅炉中推广气化小油枪、等离子点火等节油或无油点火稳燃节能技术。•推广电力设备改造提效技术。对现有200MW、300MW机组,进行提高低压缸通流部分效率的改造及各类机组低效辅机的技术改造。•发展、推广电网经济运行技术。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变压器分接头配置,加强无功补偿及其调节能力,提高用电功率因数。建立、完善电网运行信息系统,推广电网线损诊断与管理技术。加强对电网线损率的分级管理和分区分压分线(台站)的统计分析、理论计算和小指标考核等线损管理制度。发展推行电网用电侧监测管理技术。•发展、推广大型企业用电管理信息系统、车间工艺自动控制节能技术。第四部分标准要求的理解要点4.1总要求•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行政范围•组织自行划定的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行政范围、产品线等。•通常如果计量和统计无法分离的部分不应分割至能源管理体系外。•行政范围的识别界定应包括可施加影响的相关方。2.控制对象•对于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为目的的组织来讲,至少要包括所有的能源、耗能工质和水。•如果组织希望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对其他资源(如原材料)进行控制,认证可包括以上范围。能源•这里指的能源,是作为能量供给的能源,对于作为原材料的能源不在范围内。•具体祥见名词解释。耗能工质•耗能工质: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燃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物质。(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包括:新水,软水,除氧水,压缩空气,鼓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乙炔,电石等。水•水在能源管理体系中是一种特殊资源。它有时以耗能工质的形式存在,有时属于资源。•由于,节约用水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对象,涵盖水的范畴。3.能源流范围•本标准针对的是组织自身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而不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尽管我们提倡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考虑。•不过,在产品设计时,仍需考虑产品本身的能耗水平。(参考4.4.6.2)4.物理区域范围•根据行政范围、控制对象、能源流范围、体系实施程度对范围的识别和确定,确定能源管理体系适用的物理区域范围。能源管理体系模式•策划: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施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等。•检查: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监视、测量和评价;识别和处理不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处置:基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管理承诺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能源方针持续改进动力包括后勤保障部门的运行管理、全体员工使用规范和应急程序,以及过程监控、绩效监测等。。•能源使用概况,包括能源种类、使用数量比例、能流图、重要用能设备清单、计量器具配备等内容4.3.1/“二八原则”确定能源管理基准4.3.1收集指标标杆数据和技术标杆情况4.3.3外部渠道4.4.3收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4.3.2收集适用的节能技术信息4.3.3•法律法规标准符合性初始评价4.5.1确定能源因素4.3.1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无措施重要能源因素4.3.1目标指标4.3.4制定管理方案4.3.5运行程序/应急方案4.4.6/4.4.7职责分配4.2.3配备资源和人员,内部沟通4.4.1/4.4.2/4.4.3/4.4.4/4.4.5监测方案(含统计)4.5.1配备计量器具4.4.1实施管理方案、运行方案、监测方案4.3.5/4.4.6/4.4.7/4.5.1/4.5.2节能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4.5.1/4.5.2内审4.5.34.5.2管理评审4.6/4.5.2纠正预防措施4.5.2持续改进动力管理承诺、能源方针4.2.1/4.2.2能源流的总体思路•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以能源流动的模式进行思考和管理。即以能源流动为框架基础,一方面不断调整能源流的合理性,包括能源的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不断地改善能源流结构和关键点上的用能效率。•能源流示意图可以作为能源因素的一种表现方式,另外各环节的数据则以其必要性以及获得的经济性进行收集和标注。4.3策划4.3.1能源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c)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理解要点•在能源因素识别完成后,应根据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能源因素的评价通常可以考虑以下方法:•a)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评价中发现不符合的情况;•b)通过“二八原则”识别的重要用能过程;•c)通过指标性标杆和技术性标杆对比得到的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情况;•d)平衡测试;•e)全员参与;•f)专家诊断。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包括:•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节能机会;•为了保持其正常运行而需要控制主要能源因素;•有应急方案需求的能源因素节约机会示意图•供给能源•损失能源•有效能源•可杜绝较少的能源•不可重复利用能源•可重复利用能源•现今技术条件下可回收利用的能源节约潜力•现今技术条件下不可回收利用的能源•采取措施经济的节约潜力•采取措施不经济的节约潜力可采取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节能措施4.3.3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理解要点•1.组织应建立程序,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绩效的主要依据。•2.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3.能源管理基准的建立来源于能源使用情况的评价,根据组织的特点,选取可以比较的一些指标作为能源管理基准。这些指标必须是可以客观反映组织用能情况变化的指标。理解要点•4.能源管理标杆可以分为数据性标杆与技术性标杆。数据性标杆是类似于能源管理基准的指标,用于直接对比组织用能水平与社会/行业水平的差距。技术型标杆是把能源使用/节能技术作为标杆,通过技术应用对比来寻找能效差距。•5.本标准中的标杆侧重于数据性标杆,但有时数据性标杆是比较难以收集的,这时应该考虑将整体分解成模块进行数据对比,或者使用技术性标杆进行对比。我们认为,技术性标杆对
本文标题: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重点条款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7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