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笔记答案汇总00533
1.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1识记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者在倾吐离愁中抒发了身世之感。2领会全词围绕“伤离别”来构思的特点,理清其铺叙层次。全词围绕“伤离别”来构思,层次十分清晰。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三层:上片五句到“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别前留恋,“执手相看”四句写别时伤感,下片都写别后想象。既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的虚景,虚实相间,层层推进。3说明此词对情景关系的处理,简析下片虚景实写的特点。词的情景关系处理十分融合。词从一开始就将“伤离别”的凄苦感情置于“冷落清秋节”的气氛中,情景自然融合。上片结句以景收束,既暗示前程的迷茫与分别的深愁,又使词情从“无语凝噎”的凄绝转为“千里烟波”的悠长,有张有弛,伸缩自如。至于下片“杨柳岸”的虚景描写,更是充满“伤离别”的凄婉情致,已成千古绝唱。4具体分析此词运用的白描、点染、转折等手法。此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无论是勾勒环境、摹绘景物,还是描写人物的情态、动作,刻画人物心理,都十分生动传神。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渲染离愁,抒发感情。如采用点染之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又如借转折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词的上片,一般认为是半句一转的手法:方骤雨,马上初歇;方帐饮,紧接说无绪;刚留恋,又兰舟催发,如此等等,在不断的转折中,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2.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1识记这是一首深秋怀人之作,表达离别相思的凄苦。2领会作者采用拟人、对比、反衬、暗示等手法表达相思之苦。作者采用多种手法表达相思之苦。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如上片的“菊”、“兰”、“明月”都带有人的感情;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如燕子的“双飞”对比人的“独上”;用暗示的手法,如“明月不谙离恨苦”两句,不仅用“明月”的“不谙”反衬人的“离恨苦,而且还暗示主人公因相思而一夜无眠。3识记“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被王国维《人间词话》喻为做学问的第一种境界。3.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1领会此词通过写旅人的征途感受,表现离恨别愁的情感内容。此词主要表现了行者与思妇的离恨别愁。上片集中写行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突出其渐行渐浓、无以摆脱的离愁;下片专写思妇,描画其危楼远眺、愁肠寸断的形象,并以“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想象,突出其离愁之深,相思之苦。2说明此词暗用的典故的具体含义。此词暗用典故,富于联想。上片前三句描画行者所见的春天景色,是写实,但三组景色暗含典故,引人联想。写梅,使人联想到陆凯从江南寄梅给长安友人范晔的故事;写草薰风暖,无疑与江淹《别赋》的句子相关;写柳,则与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有联系。三者全部与离别相关联。3分析此词以乐景写哀情表达离恨别愁的手法。此词描写春天明媚的景色,抒发的却是离恨别愁,属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具体地说,起首三句是描画江南春天优美而融和的景象,“摇征辔”三字一转,抒发离愁。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化实为虚,设喻巧妙。古人写愁的名句很多,这两句的特点是扣住春天景象,将离愁的渐远渐无穷与春水的迢迢不断相联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欧阳修《秋声赋》1识记这是一篇赋文,以及文赋的体式特征。文赋在赋体善于铺陈、以四言和六言句式为主、基本押韵的基础上,更加散文化,句式多参差,押韵也较自由,具有散文的气势。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既追求超脱又带有消极保守成分的复杂思想倾向。3说明本文从多方面描写秋声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的比喻手法。作者为突出秋威,从多方面描写秋声:先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第一段中的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听觉联想;其次从视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童子外出探看一段,用树影晃动的视觉衬托“声在树间”的秋声,十分巧妙;再次是通过描摹秋天形状来烘托秋声,如第二段中选择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加以摹写,极力渲染秋气的肃杀寂寥,由此烘托秋声。为渲染秋声,作者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第一段中有借喻,有明喻,反复形容秋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十分形象生动。4领会本文主客对话的结构方式,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本篇采用了传统赋体常用的主客对话的结构方式,主是“欧阳子”,客是“童子”;在语言上以散句为主,杂以骈偶、韵语,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之一。5.欧阳修《朋党论》1领会本文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针对性。宋仁宗时,朝中分别以范仲淹、吕夷简为首,形成两派。景祐三年,范仲淹以“荐引朋党”罪名贬知饶州,欧阳修等也被牵连,朋党之论由是而起。庆历初,范仲淹一派重新得势,在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其时吕夷简虽罢相,但在朝内仍有很大势力。据史书记载,庆历四年,夏竦将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视为党人,进行攻击。于是欧阳修作《朋党论》上呈仁宗皇帝,进行辩护与反击。2说明这篇议论文的论述层次。作为一篇时政性很强的议论文,文章观点鲜明,不枝不蔓。全文五段,首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作理论阐述;第三段用大量史实进一步论证;第四段指出问题关键是君王的态度,将论点引向深处;最后一段由古转今,揭示文章的写作意图。全文论据充分,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在阐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时,扣住道和利、真和伪进行对比论证;在论及君王的态度时,从辨和不辨、用和退、国家兴和亡等方面分析利弊得失,将道理说得十分透彻。4举例说明本文所举史实与文章观点之间的关系。文章列举大量史实来证明观点,无论是尧时四凶和八元八恺,舜时皋陶等二十二贤,还是商纣王、周武王的故事,以至东汉桓、灵帝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清流之士的史实,都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用君子之朋使国兴、杀君子之朋使国亡的道理。6.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2归纳此词的题旨。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居安思危的眼光和胸怀,以六朝盛衰为抒情背景的现实指向。3领会此词上片风景、下片人事的层次内容。词的上片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以“登临送目”领起,视野高远,“故国”点登临地点,“晚秋”点登临时节。下面将秋日暮景层层写来,澄江、翠峰、征帆、残阳、酒旗、彩舟、白鹭,历历分明,景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色彩。下片“念往昔”转入怀古,感叹“六朝旧事”,抒写由此引起的“悲恨”、“荣辱”之叹,又以“寒烟衰草凝绿”的秋日景物写出凭吊之情,化景物为情思。结末以杜牧名句收束全篇,暗寓警醒当世之意,有余不尽,发人深省。4简析此词意境阔大高远、笔法灵活多变的特色。这首词意境阔大高远,内涵丰富,这得之于作者豪迈深沉的胸襟怀抱,以及多处借用前人诗句,自然融入本篇意境。写景方面摆脱平面铺叙,注意视角和层次的转换变化,从宏观写到细部,从静态写到动态,从近景写到远景,笔法显得灵活多变。7.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1识记这是一篇祭文。2领会作者对欧阳修政治和文学成就的崇高评价,以及表达了深切真挚的悼念之情。王安石踏入仕途,得到欧阳修大力提携,虽后来政见不合,但两人毕竟有师生之谊。在这篇祭文中,他赞颂了欧阳修的政治和文学成就,对其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表达了深切真挚的悼念之情。其中谈到欧阳修的政治遭遇,以及面对挫折时表现的气节,也可看成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自我期许。3举例说明本文以散句为主又运骈入散的语言特色。祭文多采用四言韵文体,而本文用纯散文体写成,显得很有气势。全文句式长短、声调高下富于变化,又运骈入散,穿插一些两两相对的偶句;含有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说理富于感性色彩。8.苏轼《荔枝叹》1概括此诗通过咏荔枝而讽喻现实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2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理解作品的意思、层次。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意共分三层:首“十里一置”八句为第一层,写汉唐时期传送荔枝的紧急情景;次“永元荔枝”八句为第二层,写送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八句为第三层,由进贡荔枝联想到当世进贡各种名产的弊政。3具体分析此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此诗好在虚实结合。诗中有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写,如写传送荔枝急如星火,送荔枝的灾难性后果,唐代马嵬坡事变,都给读者以具体的印象。但作者不就事论事,又用尖锐深刻的议论批评来显示题旨,矛头直指上层,语带讽刺,使人警醒。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领会悼亡中有身世之感的情感内容。这是一首悼亡词,为悼念作者原配妻子王弗而作。苏轼与王弗伉俪情深,但十年前王弗不幸谢世。之后,作者又卷入朝廷党争,自请外放,抑郁寡欢。这首词在表现对爱妻深情思念的同时,也流露了仕途多艰的感伤情绪。2说明此词以“梦”贯串全篇的结构特点,分清内容层次。此词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结构上以“梦”贯串全篇。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十年”写死别之久,“千里”写相距又远,但仍盼相逢,引起入梦。下片写梦中与妻子相逢,写得情真意切,恍若生聚。“料得”以下三句,写梦醒后的哀思。3分析此词将自己和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的抒情手法。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刻骨铭心、跨越生死,所以采用了将自己和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的手法。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关合自己与亡妻两方,此为合;“而不思量,自难忘”,落笔到自己一方,此为分。“千里孤坟”两句,又一笔合写双方都孤独而少慰藉。下面,“纵使相逢”句是合,“尘满面”两句又是分。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小轩窗,正梳妆”写亡妻,是分;“相顾无言”两句又合写夫妻梦中相见情景。4举例说明此词情景描写以白描取胜的特色。这首词无论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均以白描取胜。或描绘自己饱经沧桑的容貌,见出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或选取日常生活场景,是夫妻恩爱十年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属细节特写,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情感内容。末两句化景物为情思,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情感真挚,意象清新,思致绵长。10.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2领会此词的主旨及其复杂的情感内容。关于这首词的主旨,有人说“人间如梦”云云显然表现了作者的消极人生观,有人则说苏轼向往周瑜的功业,表达了一腔报国热忱,所以主旨是积极进取的。其实,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他俯视江山胜景,缅怀古代英雄,是在反思人生,追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其中有对残酷党争的鄙弃,有对宦游生涯的厌倦,有摆脱名缰利锁的强烈愿望,有对忧患心情的自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3说明此词的内容层次。上片写赤壁之景,并非实写江山的雄奇和壮美,而着重表现了作者超越具体地点和景物的空间意识,“人道是”是他的有意提示。开头两句突兀而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乱石崩云”三句是夸张虚拟的描写,渲染的是大自然“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伟力;“江山如画”总括上片,“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片。下片扣“怀古”之题,由写景转到抒情,用“遥想”二字提起,人物事迹被虚化,写周瑜之年少有为,引出作者的自我反思。“多情”、“人间如梦”云云,即否定了过去执著政治、拘牵名利的人生态度,表现了可贵的自审心态。4分析此词运用的“借宾定主”艺术手法。此词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艺术手法。换言之,写周瑜的英雄业绩,是为了说明雄姿英发的周瑜,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终被大浪淘尽,这就传达了自然永恒、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5简析此词豪放与清旷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由于这首词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一向被视为豪放风格的典范。但从此词写景的超越时空、抒情的超脱心境看,应该说是豪放和清旷的风格兼而有之。11.苏轼《前赤壁赋》1识记本文作为文赋的基本特征。文赋是一种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作者在行文时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对偶,但句式时骈时散,用韵时疏时密,在参差错落之中,见出行文的舒卷自如,声调的和谐优美。故本篇虽是赋体,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2概括本文主旨。并对此作简要评价。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复杂的心态等诸种因素,在胸中积淀既久、终于酝酿成这一篇千古传诵的名赋。本
本文标题: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笔记答案汇总0053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8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