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
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1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主讲:徐晓虹副教授、硕导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0-2011学年夏学期本讲主要内容•一、区域的概念与类型•二、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三、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一、区域的概念与类型•1、区域的概念•2、区域的类型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31。区域的概念•1922年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俄罗斯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订的提纲》中给区域下的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克尔日查诺夫斯基,1961,第82页)。•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4区域的特征•第一,区域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具有典型二重性。•第二,构成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第三,区域最根本的特征:客观性和动态性。•第四,区域有等级体系,不同等级区域的规模可能相差甚大。2。区域的类型•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均质区是以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定的一群地区。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和劳动力的就业分布等经济特点的相似性;自然资源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相似性,如一致的社会态度、相似的政治观点等。•内部一致性或相似性是均质区划界的主要依据。均质区的例子•杜能(J.H.vonThiinen)在其农业区位模式中,以土地利用的相似性来界定均质区域。•博格(Bogue)和比尔(Beale)则根据美国的经验分析,以农业专业化地理区为基础来描述均质区域。•中国地理学界开展的农业地域类型研究,基本上是沿袭这种均质区域的方法。•诺思(D.C.North)提出的区域输出基础相似性指标•维宁(R.Vining)提出的区域商业循环相似性指标等。结节区•结节区又叫极化区,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构成的有机整体。•结节区的组成:一个核心和一个互补的外围地区,或者说,“有一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在它们边缘地区的、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迪金森,1980,第203页)。结节区•从空间结构上看,结节区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网络、运动、等级体系、表面。结节区•节点即经济中心,如大城市、大企业,它是结节区的核心,在各要素中起着主导性的支配作用。•网络是各节点相互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如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运动是各组成部分之间能量、信息和物质的相互交流;•等级体系则反映了区内各经济活动规模上的差异,如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所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表面组成。结节区•确定区域内节点等级体系的原则:•支配原则,即如果节点的最大流量(如电话呼叫次数、人员流动量、商品贸易额等)是流向一个较小的中心去的,那么这个节点是独立的,否则就是从属的;•过渡性原则,即如果X从属于Y,Y从属于Z,那么X也从属于Z。就可以确定区域节点(城镇)等级体系。•在城市经济区之间,可能会存在不能纳入任何定义的结节区范围的乡村边界地区,从而出现飞地。规划区•从政府规划或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划分的规划区。规划区,亦称计划区,是指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按照政策的目标而界定的区域。•划分的各种类型经济区,包括六大行政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贫困地区、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九五”计划中确定的7个跨省经济区,属于规划区的范畴,规划区也就是政府“实施经济决策的地区,这实际上赋予该地区一种同一性”(理查森,1990,第82页)。•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的相似性,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政府确定规划区的两个重要依据。胡佛在论述区域的性质时所指出的:“最有用的区域分类,也就是那些遵循行政管理范围的边界划分而成的区域了。”(胡佛,1990,第173页)二、区域经济的宏观基础•区域经济是相对国家经济而论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子系统。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是由部门、空间和时间维因素有机构成的三维系统。从空间维的角度看,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异质区域经济有机合成,区域经济可看成是国民经济的“器官”或“子系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的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相依存和联系,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1、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点。一方面,区域经济赋有“空间经济”的含义。任何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都离不开空间,其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过程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又通常是指国内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另外三个特点(1)地域性。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情,使区域经济烙上强烈的地域性特点。(2)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有着自己的区域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3)相对开放性。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是一致的,缺乏国家之间常有的人为障碍,如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但这种开放性只能是相对的,它受着空间距离和运输成本的制约。2、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在一国之内,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是均匀地分布,它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由此就决定了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归纳起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或距离成本。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把这三个因素看成是区域经济的“三个基石”。资源禀赋差异•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首先决定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性。这种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各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各种生产要素之所以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是因为要素本身具有不完全流动性,也就是完全或局部固定性的特点。•这种不完全流动性包含了二层含义。(陈栋生主编,1993,第5~6页);一是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二是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原料等要素虽可在空间上流动,但这种流动非是完全流动,它在较大程度上受着市场发育程度、管理体制、政府政策、历史文化、转移成本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制约。集聚经济•早在20世纪30年代,区域经济学先驱之一的奥古斯特·勒施(AugustLosch)就曾自问,在假定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差异的一个假想世界,即天赋均匀的一个平原上,按逻辑可望出现哪几种区位结构。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不完全可分性的特点。•各相关企业按照其产业和经济联系,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在一起,同样可以为企业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经济利益,如相互提供原料和产品,集中供热、供水、供电、供气和进行污水处理,共同利用道路、通信、商店、学校、医院以及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转移成本•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就是转移成本,亦移距离成本。•(1)运输费用•(2)时间成本•(3)信息成本•(4)心理成本(1)运输成本:运输消费人为实现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所承担的货币费用,包括营运费用、转运费用、保险费用等。(2)时间成本:人类经济活动为实现一定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它与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运输方式及其布局等有关。(3)信息成本:地区越偏僻,离主要大城市中心越远,所获得的信息越不完全,所承担的信息成本也就越大。(4)心理成本:由于各地区在社会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方面的差异,使迁移人在心理方面产生一种距离隔阂。这种差异性越大,转移的心理成本就越大,反之则越小。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1三、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原因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中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2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中国区域经济的界定•三大经济地带的界定•三大经济圈的界定•区域经济划分的变化趋势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3了解中国区域经济的两个角度:一是行政区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建立的政治管辖区;二是经济区划,是指具有一定经济特征的区域,它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地域系统,通常包括若干个省级行政区划。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包括台湾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从地理特征看,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经济特征看,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状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习惯上把整个中国大陆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也称为三大经济区划)。三大经济地带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4图1三大经济地带的地理布局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5表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区域各区域包括的行政区划禀赋条件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共8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总面积为129.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5%。东部地带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种植条件。区域内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共8个省和1个自治区总面积为281.7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9.3%。中部地带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内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共1个直辖市、6个省和3个自治区总面积为541.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56.45%。西部地带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含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级发展轴,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的东部沿海形成了三个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圈,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及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见图2)2000年,三大经济圈的土地面积合计为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合计为1.48亿,占全国的11.68%,生产总值合计为30990.49亿元,占全国GDP的34.66%。2004年,三大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例上升到41%,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远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三大经济圈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7图2三大经济圈的界定3/14/20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8(1)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宁波、绍兴、温州、舟山、嘉兴、湖州和台州等16个城市。(2)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省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3)京津唐地区:一般是指以北京、天津为“
本文标题: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1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