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政治经济学课件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5、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产品分配⑴生产决定分配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2、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同一性: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政治经济学批判(2)相互决定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4、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生产决定交换。其作用表现在:①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②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2)在生产进行之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交换决定生产。另外,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分配方式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⑵分配对效率的激励作用生产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总之,消费、交换和分配本身包含在生产的总过程中,并决定于生产的方式和生产的结构,因此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另一方面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再一方面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二、产权和产权制度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1、定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所有制内部这些经济关系,生产资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权利。一般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律上就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产品分配和交换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但只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生产的性质。3、所有制内部关系的发展•最早的所有制将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使用和支配等集中于一个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的各种经济关系的主体开始分化,所有制的调整正是在所有主体坚持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其他经济关系。所有制的所有主体不变,保证了所有制的基本性质,而其他派生经济关系的调整正是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我国农村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但是通过承包,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时间内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现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也开始流通了,这些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4、所有权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经济利益关系。•5、所有制与所有权(1)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权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2)一个社会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所有权是在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所有权则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如市场经济中,公有与非公有并存。(3)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4)生产资料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因而通常根据所有者主体的不同来区分各种所有制的性质,但所有权并不是所有制的全部内容。所有权关系的发展完整的所有权本来就包含着后来人们讲的使用权、处置权、受益权等具体权能。例如,我有土地,我就可以使用它、处置它,用它为我谋取利益。使用权、处置权、受益权不外是所有权的具体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所有权关系也在发展,完整的所有权逐渐演化为复杂的权利系统。例如,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人并不一定耕种(使用)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发生了分离,而拥有使用权的人也不见得永远耕种,他后来又把土地租赁给了另一个愿意耕种土地的人,使用权实际上转化为租赁权。这样一来,原来完整的充分的所有权逐渐转化为由各种具体权能组成的所谓“产权”(西文用复数表示)。新的“产权”系统也讲“所有权”,但这时的所有权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所有权,已不是完整的所有权,而是与使用权、处置权、受益权等具体权能并列的、完全独立的所有权,单纯的法律归属名义上的所有权。二、产权和产权制度•1、产权定义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也可以说,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由所有制实现形式所决定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反映不同利益主体对某一财产的所有、占有、支配和收益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简单地说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综合。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侧重于所有制,探索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第二,强调所有制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对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社会公平的重大影响,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代替私有产权是产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内容侧重于产权的激励功能,分析产权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探索和解决出现的产权纠纷。(排他性、有限性、可分割性、可转让性、可交易性)(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侧重于权利的分解和组合。(3)出发点是私人产权,强调私有产权,认为私有产权是唯一有效率的产权形式。•4、产权与所有权•(1)所有权强调的多是对客体的归属关系,而产权则更多强调在归属意义上产生的多方面的权利。狭义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与核心,没有所有权就不存在产权问题;产权是所有权派生的经济权利,没有产权,所有权的权益无法实现。•(2)所有权强调的是稳定的、本质的、主客观的辩证关系,而产权强调变化的、动态的或有时效的主客观关系。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界过去的所有权带有封闭的、凝固化的特点,而产权反映了开放性的财产权利的分解与组合,反映了已发展了的财产关系•(3)产权与所有权相比有着更广的外延,它不仅包括通常的物权,还包括股权、债权、专利权、商标权、名誉权等其他权利形式。狭义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4)所有制理论要揭示的是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阐明生产关系变革更替的革命意义。产权理论则不同,它具体研究各个产权主体、产权关系、产权边界及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5、所有制与产权的关系讨论•所有制是有社会属性的概念,而在具体运行层面上,产权是没有社会属性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产权或者产权的形式的优劣用于衡量所有制的优劣。也不能简单地强调所有制而忽略产权,产权和产权的调整本身也依赖于所有制内部的调整,同时所有制内部的调整也必须要产权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所有制规定了产权调整的边界••一般情况下,所有制的基础所有关系是不可调整的,以私有为主的所有制如果彻底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则生产关系也将变革,因此这是所有制对产权调整的硬性边界。因此权利束的调整基本上集中在对生产资料占有、使用、收益和支配等经济关系上的调整。•(二)所有制并不妨碍产权作用的发挥••产权是中性的,任何所有制都有相应的产权安排,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下的合理的产权安排能够实现经济效率。只要产权在所有制的边界内调整,而且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起作用就不会受到所有制的限制。如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三)所有制与产权都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他们变革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所有制的根本调整则是生产资料归属的调整,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个问题的回答表征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一旦生产资料的归属发生改变,整个社会制度和产权制度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生产力的发展处在量变的过程中时,一般要求产权制度逐渐调整,在生产力处在质变过程中时,要求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产权制度整个体系就需要重新建立了。•(四)所有制与产权是辩证统一的•所有制规定了产权调整的边界,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权模式,而产权是所有制在法律层面的延伸和具体化,所有制的内部和根本性的变革都需要相应产权制度的建立,而产权制度的建立也需要以所有制的内部变革为依据,二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因此,必须同时考虑所有制和产权,单靠所有制理论指导经济运行而没有法律上具体的产权予以保障难以有效实现经济发展,而仅靠产权指导经济发展则会使得产权没有合理的发展思路,•6、产权制度具有鉴定和规范财产关系,提供激励,提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稳定预期等功能。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驶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度的作用:•①通过权能分解和相应的利益分割,对经济当事人产生激励作用;•②通过权力和利益界限的设置,对当事人的经营行为产生约束作用;•③通过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状况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举例:职业女性村民和养猪场农村土地所有制国企改革•产权和物权•物权即支配物、享有物的利益,以及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可以分为自物权与他物权。自物权就是权利人对于自己所有的物所排他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而他物权则是指,权利人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物,而依据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他物权一般不包括处分的权利。因为只有享有所有权的人,才能合法行使处分权。他物权往往不能排他享有。•产权和物权都是有关特定财物的归属权,但是,二者有区别。•(1)物权是指直接支配有体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的权利,不包括无体财物如发明或著作等知识产权。而产权包括有体产权和无体产权,产权的概念外延要比物权宽泛。•(2)物权是法学范畴,意义在于界定财物归属权的法律地位。产权从经济学上把握,其意义在于各种经济权利如何在经济关系中体现和在不同权能上体现。•物权法只保护人们合法地取得财产和对既有财产权的行使,但它不能增加人们财富的拥有量,只给人获得财富的手段并保障其安全。物权法只是对一个国度所形成明确主体财产权利加以调整,但不决定如何形成这样的财产权利。•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5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