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楚辞与屈原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越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第一节楚文化与“楚辞”一、楚辞的概念“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就是说,“楚辞”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二、“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影响和孕育“楚辞”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外来因素,即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的交流融合。由于地理差异,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对独立。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战、使节往来、人才流动等,致使楚国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见《孟子·滕文公上》),楚国贵族甚至建议用儒家“六经”教育太子(见《国语·楚语上》)。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点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作为北方诗歌代表的《诗经》,对“楚辞”的内容精神、创作主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对楚辞的语言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2、楚国信巫、事鬼、祭神的民情风俗,对《楚辞》的产生有着接影响。表现在文化上,中原文化是典雅的、现实的,而楚文化则是浪漫的、奔放的。祭祀时的巫歌《九歌》,就是这种民风习俗的产物,可以说,它是楚辞的直接渊源,其“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的特点,和神奇迷漫的浪漫精神,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楚辞》与楚民歌在乐调、语言、句式的参差错落、句尾多用“兮”字,以及情调等方面都有承传关系。如《论语》中的“楚狂接舆歌”,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已具有楚辞艺术形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屈原和《离骚》一、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1、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间军事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而楚国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政治腐败。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张仪为秦离间齐楚联盟,答应拱手相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等齐楚联盟解约后,又谎称商於之地六里。结果秦楚交战,楚遭到惨败。后来秦楚约盟,楚怀王以拘张仪为条件答应了,但张仪到楚后,收买怀王宠姬兰袖,宠臣靳尚而逃脱。屈原曾谏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但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入秦,即被扣押,囚秦三年而死。顷襄王继位,听信谗言,仍然疏远屈原。楚国的国势逐渐由盛转衰,社会黑暗,国运殆危,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到楚国成败兴亡的激烈斗争的时代。这是屈原作品的创作背景。2、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3、屈原的生平事迹。早年由于其出身和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其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奸佞小人的妒忌、谗言、排挤和打击,被怀王疏远,由左徒贬至三闾大夫,继而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被流放到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长期的流放生活,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绝望之情,最后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4、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在楚辞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基本上都是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二、《离骚》1、题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2、创作年代:据司马迁之说,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3、思想内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4、《离骚》的结构划分,目前大体上有两种分法,一是“两分法”;另一是“三分法”。(1)、首先介绍“两分法”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身世、政治理想、高洁品格,以及遭谗见疏的经历和宁死不屈的决心。第二部分,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灵氛占卜、巫咸劝导等一系列现实与幻想的活动,抒写自己上不容于君、下不获知于世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衷,以及在去国、留国的思想斗争中最终不忍离去而殉国的决心,突出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三分法”第一部分划分方法与上面相同,主要有二个层次组成。第一层自开头到“来吾导夫先路”,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第二层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到第一部分结束,阐述遭谗被害的原因,表明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决心。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分两层,第一层到“霑余襟之浪浪”,写女媭的劝告和诗人向重华(舜)正面申述他的“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的政治理想。第二层,从“跪敷袵”到第二部分结尾。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假托上天入地,寻求知音的幻想境界,借求女的炽热来象征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借失恋的痛苦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心情。第三部分从“索琼茅以莛篿兮”到结束。展示诗人去国远游与誊恋故国的矛盾心情。分两层,一层从“索琼茅”到“周流观乎上下”,写诗人在求女不遂的情况下,感到极度的苦闷彷徨,于是在幻想中求神问卜,最后在灵氛、巫咸的劝导下,决定去国远游。第二层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远游的历程和最终忍死不愿离楚的结果。最后乱辞,是全篇的总结和尾声。它直陈本意,以明己志,高度概括全诗的精髓,表达诗人美政不能实现的悲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4、全诗的主要内容是:(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离骚》结尾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示自己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他认为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国君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诗中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显然,举贤使能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关键。《离骚》批评现实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客以为度。”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乃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必由途径。从当时现实来看,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向。(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屈原的爱国与忠君是结为一体的。诗中有不少“心系怀王”的句子,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等,诗中还用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前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屈原的爱国感情,还表现在将君国命运系于心中,虽屡遭厄运,但宁肯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楚国。(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离骚》中揭露世俗的混浊,指责楚王的昏惑,痛斥群小的谗佞,表现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如以夏启、后羿等由于“康娱自忘”而遭到“颠陨”的命运,向楚王提出了警告。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充满了仇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屈原在诗中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政治理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他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人格,特别是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5、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诗人以第一人称口吻,描叙了“灵均”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等,表现其超群拔俗,又通过其言行、境遇、情怀、抱负和追求展示其心灵世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用生命来捍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忧未悔。”他对奸佞小人的鄙视和痛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屈原用自己的情感、理想和人格塑造的灵均形象,成为后世人们景仰、敬慕的崇高典型。(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离骚》以现实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标志着以《诗经》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完美表现。(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楚辞》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香草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来抒情的,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种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由于运用香草美人意象,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含蓄蕴藉。(4)、形式、语言的创新从体式上看,《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后人称之为“骚体”。就语言来说,“书楚语、作楚声”(黄伯思《翼骚序》),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一用,促成句式的变化,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极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一、《九歌》《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的抒情诗,依旧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共11篇,其中《东皇太一》祭至尊之天神,《东君》祭日神,《云中君
本文标题:第六章 楚辞与屈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6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