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很有幸和各位老师一起参加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历史学科培训,现在我受园丁工程导师组的委托,对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进行点评。我选取了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阐释和解读。在点评中有不少不足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全文如下: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以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历史)学员的课堂教学为例郭强【摘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广西第二期“园丁工程”学员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细节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师生平等、教学互动、指导学习方法、贴近生活、培育精神、课堂评价、预设生成,力图展示学员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关键词】教学细节;平等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评价;预设生成【作者简介】郭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1课程改革最终要走进课堂,课堂特别是课堂教学细节,可以集中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透视,我们可以从微观、从小处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课程理念。一师生平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那样:“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确定的。”2它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学生个性心理,社会能力的形成,对于教师自我成就感的形成,对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大影响。细节一平等——“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师(微笑着):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我是“园丁工程”的学生,而同学们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桂林中学的学生。今天我非常幸运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师:这么多同学来听课,我心里发虚呀,能不能给我点掌声鼓励一下?生:(大笑,鼓掌欢迎)平等是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一上课,老师就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把自1郑金洲:《重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科教版》2001年第3期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3页2己定位于“学生”,和同学们一样的“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在身份上和学生拉平,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和身份的悬殊;“我心里发虚”,把自己内心的紧张,真诚地真实地说出来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与亲切;鼓掌欢笑,正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欢迎和认可。短短的几句话,冲淡了一上课时的紧张、拘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细节二尊重——“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不阻止危及他们统治的言论呢?师:(解答略)……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承认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老师和蔼地解答,这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更像一个学习的同伴;不再是知识强加和灌输,让学生接受,而是亲切的询问,共同探讨;不再是冷漠,而是温情和尊重。在老师的亲切话语中,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和肯定,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感受到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尊重中对话和交流,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才能实现师生的真正平等。细节三和谐幽默——“我知道”师:孙中山和桂林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一个得力助手被称为“开国元勋”,桂林有条路以他命名,叫——生:(零星回答)蒋翊武,翊武路师;我住在王城,解放前叫“中山公园”,同学们知道不知道?生:不知道。师:我知道。(笑吟吟,语调上扬,脸慢慢仰起。)生:(大笑)幽默的语言是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以善于表现自己的语调和神情,自答“我知道”,那种诙谐俏皮的神态和语气,顿时引起学生一阵欢笑,把刚才学生心中的紧张尴尬冲走了,课堂气氛马上轻松下来。听这位老师的课,让学生感到轻松和愉悦。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怎样对待学生,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学员们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以自己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去接近学生,靠近学生,贴近学生;以自己深厚的教学素养和教育技能,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将平等的师生关系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往对话,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教学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让课堂成为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对话交往中不断生成,实现知识与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细节一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师:这节课老师讲完了,还要求同学们会思考和分析。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和质疑,要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哪些问题老师没讲出来,大家提出来,讨论一下。学生思考讨论生一:梁启超为什么原来支持后来又反对袁世凯呢?生二:为什么“二十一条”会灭亡中国?生四:为什么二次革命失败了,而护国运动胜利了?……3朱募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15页3师:(解答略),课文可以自己看,但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者才是英雄。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英雄,你要善于提问题,才发现你自己就是英雄。教学互动,就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在于积极思考和质疑,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能不能产生疑问,并且在课堂上发表出来,或者说,能不能让学生“动”起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在细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用“一个人重要的是思考和质疑”,“能提出问题者是英雄”,“你自己就是英雄”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积极思考质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是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出来了,学生“动”了起来。如果教师的主动性发挥的不充分,学生的主动性没激发出起来,不去主动思考质疑、积极参与课堂,那么师生互动就会落空,就又回到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老路上去。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学互动才能实现。细节二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不阻止危及他们统治的言论呢?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历史课代表回答。生:如果是我,我会阻止的,我还没想好为什么。……师: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袁世凯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但是各个派系谁也没有绝对权威控制中央政府,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军事,是如何控制政权,这使得中央政权相对架空,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这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也有相似之处。不知到我的回答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抄、记,而是主动向老师发问质疑,老师也不再是单纯的“师者”,而成为被学生拷问的对象;老师的提问对学生是一种促动,同样,学生的质疑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促动和挑战,促使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学生的挑战。课堂上师生互动没有规定性和确定性,学生的提问有时会超出课本的范围,就像细节中学生提的问题,教科书上根本没有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备课预设。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生的提问,也会给老师思考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开拓了老师的视野,也促使教师去思考如何教好处于这种水平的学生,从而去进一步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的角色,而成为被教的“学生”,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这样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学不再是教与学的简单叠加,“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4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细节三对话倾听与接纳师:你在“抵制日货反日入常”网上签名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生:签了。如果日本入常,对中国对世界和平很不利,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会伤害中国及亚洲受过日本侵略国家的人民的感情。生:没签。我反对日本入常,但不抵制日货。人家的东西好为什么不用?国产货品质好一定会有人买。现在是市场经济,不能用这种方式来竞争。师:如果你会见小泉,你会怎么说?生:中国的外交会大放异彩,日本在跳蹩脚舞,一个很烂的舞者。小泉快下台了,我们不仅关注现小泉,而且要放眼于后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师生鼓掌)4朱募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16页4师: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真是五光十色,你们的回答真的超出了我的意料。桂林中学的同学,好棒!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并不意味着消除这种差异,求得共同的一致意见,或者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理解和珍视这种差异。在细节中,师生敞开心扉,用心去倾听和接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并给予热烈的掌声和充分的肯定。在倾听与接纳中,开拓了师生的思维,丰富了师生的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倾听与接纳,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对教师而言,则是体会到了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体会到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勃发,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在倾听与接纳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情感态度,共同获得发展和提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5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钻研,转变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升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善教”;6同时,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积极学习,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善学”。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三指导学习方法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中特别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是以往所没有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7细节一多角度分析问题生:袁世凯复辟为什么会失败?师:我们考虑问题要抓角度,看中心词或关键词。这个问题的中心词是袁世凯,首先可以从袁世凯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失败。谁能说一下?生: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师:光从袁世凯这个角度行不行?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生:还可以从孙中山国民党人来分析,由于他们的强烈的反对和斗争。师:很好,还有别的角度吗?生:好象没有了。师:还可以从帝国主义角度来分析。袁世凯一开始敢称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帝国主义的支持),后来随着全国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放弃支持袁世凯)。还可以从袁世凯内部来分析,(生:众叛亲离)师:当然还有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袁世凯、袁世凯内部、帝国主义、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等角度分析,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同学们以后分析问题要抓角度,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课程课程目标中所提到5朱募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11页6华长慧:《教育创新的基础师生互为主体》,《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31日7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第23页5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在细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每一个角度会给我们分析问题
本文标题:新课程下的教学细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8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