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2)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问题。(2)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的问题。对它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答:(1)观点: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4.理解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答:(1)基本观点: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2)两中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观念堪称世界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或个人的精神变成鼓励的客观存在,作为世界本源。5.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性答:(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有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的发展中的本质、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人们不能改变、创造和消灭规律,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辩证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7.简述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相对静止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8.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基本特征:直接实现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9.社会生活实践本质的主要表现答:实践是人类社会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0.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答:(1)总体特征是联系和发展(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3)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答:(1)辩证法观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形而上学观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一起事物变化、运动,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表现在,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各有不同特点。第三,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辩证关系:第一,相互区别。第二,相互联系。第三,相互转化1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答:(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辩证关系: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一方面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二者相互区别。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爆发性飞跃,二是非爆发性飞跃。(3)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6.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答:(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运动过程答:(1)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辩证运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答:(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不能推翻。②人的认识本性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每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接近。(2)真理的相对性①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广度上有待于拓展。②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有待于深化。(3)辩证关系①互相渗透和互相包含,他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②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2)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只有它能够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主观和客观符合。(3)逻辑证明在检验理论正确性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最后结果仍然要实践检验。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答:(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3)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答:(1)含义: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性。(2)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内部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答:(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在内在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居基础地位、起决定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性质。(3)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答:(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3)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存在、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主要表现: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7.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①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了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②它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和基本趋势③它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基本面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观点和群众路线答:(1)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①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2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性质上各不相同②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特点: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分割。(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3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单位商品的价值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1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