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北宋中期旷世奇才——苏轼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君权高度强化的专制社会,文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文人大都也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角色。宋代文人的一般特点就是:比较重理智而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治责任与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在北宋这个文化环境中,苏轼可以算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而且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统治集团的当权派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的这种独立不屈的精神又自然地受到节制,虽遭遇迫害也绝不走上对抗的道路,而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不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实际上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困境。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早年经历: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首先是他的母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教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由于发奋而入仕。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苏轼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进京应试: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古文运动】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进行诗文革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两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守丧期满回京,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不久,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命运似乎是要试试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父亲去世一年之后,他深爱着的妻子(王弗)也因病去世了。深受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照顾。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却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他种下的不是松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直到十年之后,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王安石是个很有理想的人,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但是王安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外号:拗相公。变法开始后,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的“激烈”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杭州-密州-徐州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脾气急躁的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此间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修建苏堤。“苏堤春晓”】、接着调往密州(山东)任知州,当时的密州正在闹蝗灾。他亲自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中。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更难过的,除了天灾,更有人祸:西夏入侵大宋,居然有人建议投降!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拈弓搭箭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出《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又在徐州任知州。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天狼:星名,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乡子·东武望余杭》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杨元素:即杨绘“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乌台诗案: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御史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坐牢103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苏轼这才算躲过一劫。“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每天受当地官员监视。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经此一役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心情郁闷,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在这一段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也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问题,达到了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散文《赤壁赋》(也叫《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东山再起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河南省)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对新法某些部分有所肯定的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在不断受到攻击与诬陷的情况下,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苏轼的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流落儋州不久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新法,并启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
本文标题: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1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