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语文: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第2课时-课件(1)(苏教版必修4)
第2课时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桎梏.(ɡù)缴.械(jiǎo)镣.铐(liào)缄.口不语(jiān)B.迄.今(qì)轻侮.(wǔ)拙.劣(zhuō)赋予.(yù)C.褐.色(hè)铸.就(zhù)锁链.(lián)枉.然(wǎnɡ)D.束缚.(fù)毋宁..(wùnínɡ)钦.佩(qīn)沉湎.(miǎn)解析B项“予”读yǔ。C项“链”读liàn。D项“毋宁”读wúnìnɡ。A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制裁招致陷井诉诸武力B.妥善赐予铿锵坚苦卓绝C.锻造布署疆场缄口不语D.沉缅辩论拯救虚无缥缈解析A项井—阱。C项布—部。D项缅—湎。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连词,最恰当的一组是()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________,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________,________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________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A.虽然但是尽管还是B.但是因此即使也C.尽管但是如果就D.但是因此尽管还是解析“虽然”、“但是”表转折,“尽管”表让步性条件关系。“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既可以表示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定事实相反的事情。“如果……就……”表假设。答案D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主席先生,________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②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________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③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关系到是否________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A.沉湎艰苦奋斗遭受B.沉溺艰苦奋斗蒙受C.沉湎艰苦卓绝蒙受D.沉溺艰苦卓绝遭受C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B.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C.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惑人的海妖的歌声的倾向。D.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解析A项分句语序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为“海妖的惑人的”。D项语序不当,应为“毫无顾忌、毫不保留”。B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不自由,毋宁死》全文,回答6~12题。6.通读全文,推想在帕特里克·亨利之前的演讲者演讲的主要观点及理由是什么。(4分)答案①主要观点:不要战争。②理由: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放弃战争,继续和解,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7.“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作者的“经验之灯”指的是什么?(2分)答案英国政府对为摆脱长期遭受奴役、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北美人民只有欺骗和镇压,想乞讨自由,那是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8.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3分)答案因为我们已经用和平的方式来阻止过既已来临的战争,但请愿受到轻侮,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哀求被置之不理,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已经不存在。9.第4自然段,作者针对“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的畏惧心理,是怎样分层展开说理的?(5分)答案先说力量的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再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我们”;接着说,并非孤军奋战。以上是就力量方面说的,接下来作者话题一转,指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更主要的在于人的力量,那就是机警、主动和勇敢。最后,指出战争已不可避免,“我们”已无选择的余地。10.重复与冗语在写作中应力求避免,可作者在第4自然段最后连续陈述“就让它来吧”,为什么?(2分)答案重复与冗语在写作中应力求避免,但对于诉诸听觉的演讲来说,适当的重复却有助于明确论点和起到强调作用。11.比较下面两段翻译,你觉得哪种翻译更好?(5分)“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我们曾拜倒在英王御座前,恳求他制止国会和内阁的残暴行径。可是,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反而招致更多的镇压和侮辱,我们的哀求被置之不理。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呢?”“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答案“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与“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这两句翻译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但增加一个“了”,语感却有很大的不同。“请愿过”和“请愿过了”在表意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有行为就可以了,后者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语调上讲,加一个“了”字,表现了这些行为虽然经过了努力,但仍然只是一个让人遗憾的形式,没能解决问题,为后文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反而招致更多的镇压和侮辱,我们的哀求被置之不理”与“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这两句比较起来读,虽然只有一些小的变动,语言的节奏却有较大的差别。在演讲中,语言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演讲者的演讲变得更能抓住听众的心灵。第二句关注了句式的整齐、节奏的铿锵,使演讲更能深入人心。“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与“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这两句翻译,前者强调的是“一脚”,后者强调的是“从御座前”。哪句更能表现国王对我们的轻蔑呢?答案很明显。“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呢”与“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第一句是反问,第二句是陈述,也可以是一个感叹句。在这里,反问虽然有气势,反倒不如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观点鲜明,立场坚定。12.请你谈谈作者用“不自由,毋宁死”作最后结束语的好处。(4分)答案这句话很有号召力,用一个人最珍贵的生命去换取自由,说明了自由的珍贵。用这句话作结束语,坚定了人们争取自由的决心,因而也起到了演讲所应有的效果。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6题。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解析B项原文说“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不是“物质需要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E项“完全能够达到”错误,原文说“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答案BE14.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解析D项因果倒置。原文说:“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D15.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答案①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的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解析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也不受……”和后面“但社会也能……至少不该……比如学校可以……也可以……”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16.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内容着眼,特别是四、五、六三段。第四段“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第五段中“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第六段中说,“还需要另一种自由”,“称为内心的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联系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找到答案。答案(1)具备交换自由的社会条件。包括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2)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3)要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四、语言运用(12分)17.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6分)回顾近年来,我们发现传统节日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外,传统中那“望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反方:如果传统没有远离我们,那么请问:月光下中国式的亲情与祝福,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正方:如果传统已经远离我们,那么请问:①没有“望月”、
本文标题:语文: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第2课时-课件(1)(苏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1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