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语文:专题四-第16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课件(苏教版必修4)
专题四第16课晨读新课启航积累写作点滴片段背诵资料助读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应用体验之旅识记知识必备领悟学海览胜写法简析写法借鉴探究文本研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责任与自由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有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享受真正的自由心情。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人为我们书写了一页页鲜活的历史,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个乡村教师时,就已有挑战世界权威的雄心;当他已享誉中外时,仍然躬耕田畴,终日与泥土为伴。粮食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为了十三亿同胞的吃饭问题,袁隆平跋山涉水,不懈努力,历尽艰难,终于培植出了杂交水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袁隆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百姓将他铭记,国家将他铭记。袁隆平正是担负起了社会责任,才成就了他个人的自由。2.追求个人自由,是无数青衫追求向往的目标。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总伴随着超然物外,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责任与自由,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在战争中辗转,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污泥”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的矛盾,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夫之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责任与自由,在相同的时代,以相同的背景,相同地影响着后世,推动发展。“弗吉尼亚之父”——帕特里克·亨利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生于弗吉尼亚州,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1763年,他被选入弗吉尼亚议会,直言不讳地鼓吹殖民地的权利。在日益发展的独立运动中,亨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是第一届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的成员,也是1774年和1775年大陆议会的代表。亨利是弗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1799年在演说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顾拜旦(1863-1937),1863年元旦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从1896年至1925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14个发展到40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1924年,他因年龄关系,主动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但他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顾拜旦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发表两本重要论著,主张在法国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因此教育思想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蕴含着他大量的体育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奥林匹克精神》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另外,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上述情况,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1.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一个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包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三次,分别为1916年、1940年和1944年),每届包括开幕式在内会期不超过16天。奥林匹克运动会因起源于古希腊奥林匹亚而得名。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共历经293届,后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以邪教活动罪名废止。189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会议,根据法国贵族顾拜旦的倡议成立了国际奥委会,并决定恢复奥运会。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在世界各地轮流举行。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奥运五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是由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913年构思设计的,奥林匹克标志是由《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也被称为奥运五环标志,它是世界范围内最为人们广泛认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由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黄、绿环。整个造型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五个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了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五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亚洲是黄色的,非洲是黑色的,欧洲是蓝色的,美洲是红色的,大洋洲是绿色的。五色代表的是世界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人民,五环连在一起代表着五大洲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每一个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都能在自己的国旗上找到至少一种五环的颜色。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桎梏.()(2)缄.口不语()(3)沉湎.()(4)毋.宁死()(5)拯.救()(6)铿锵..()(7)劫.难()(8)崭.新()(9)萦.绕()(10)绚.丽()(11)歧.途()ɡùmiǎnzhěnɡjiéyínɡqíjiānwúkēnɡqiānɡzhǎnxuàn(二)多音字1.因词而异(1)蒙蒙.蔽瞎蒙.蒙.古族(2)解解.剖押解.浑身解.数(3)露披露.露.丑ménɡmēnɡměnɡlùlòujiějièxiè2.一言辨异(4)我躲在角.()落里凝望着那个扮演父亲角.()色的人。(5)倔强.()的她为了增强体质,强.()迫自己多吃饭,增加营养。(6)今年春节期间他宣布自己“得道开悟”,随即建立教派,并游说.()世界各地,说.()教布道和广招门徒。jiǎojuéjiànɡqiǎnɡshuìshuō二、写准字形(1)缥miǎomiǎo茫(2)jiān默zhēn言(3)沉miǎnmiǎn怀miǎn腆(4)yínɡ利yínɡ政léi弱(5)xuàn丽xùn私(6)zhuō劣相形见chù(7)荣yùténɡ写缈渺湎缅腼绚徇誉誊缄箴赢嬴羸拙绌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辨析1.布置·部署填一填①为让员工在温馨的环境里休息和用餐,我公司购置墙贴和花卉,精心_______宿舍和食堂。②会议通报了前一阶段全市创先争优活动的进展情况,审议通过了有关文件,对下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安排__________。布置部署辨一辨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一些活动作出安排。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2.肤浅·浮浅填一填①至今为止,我们对城市文化的认识,还处在较为_________的状态。②钱学森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纪念钱学森,既不需要廉价的赞美,也不需要______的泪水。辨一辨肤浅浮浅(二)词语解释1.词义理解(1)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2)毫无顾忌: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3)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4)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6)缄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7)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8)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2.辨析正误考场上,同学们都在紧张地答题,对窗外偶尔传来的叫卖声也充耳不闻....,两位监考老师,在讲台上缄口不语....,袖手旁观....这群追梦的年轻人。辨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耳不闻”“袖手旁观”均运用错误,属望文生义,不理解这两个成语的真正含义。“缄口不语”运用正确。[内容提要]《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以敏锐的政治家的眼光和饱满的爱国热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尖锐地指出主和派的愿望只是幻想,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强烈口号激励着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而战。《奥林匹克精神》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镇静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结构概览]《不自由,毋宁死》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1.演讲开头说:“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请问,“但是”一词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对应考点:分析词语的作用]提示:欲抑先扬。用“但是”一词话题一转,就很礼貌而简洁地进入演讲的正题,让人能够接受,又抓住了听众的心理。2.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对应考点:分析作者形象]提示:表现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批评和平主张⇓战争是惟一出路(二)解读文本精要3.作者是怎样围绕“经验之灯”展开论述的?[对应考点:分析写作思路]提示:作者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妥协和解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4.“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所流露出的阴险微笑吗?”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对应考点:赏析修辞手法]提示: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将“经验”比作“指路明灯”,为下文总结十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作铺垫。反问之中有对比、摆事实的说明方法,说明事实的本质,揭示英国政府诉诸武力的实质。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演讲语言的感染
本文标题:语文:专题四-第16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课件(苏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1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