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分析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分析姓名:王莉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宋薇20100601摘要I摘要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庄子》哲学的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①《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同时可视为美学命题。《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灵绝对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理想。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美学与生命哲学的共同归宿点。通往“逍遥游”的“体道”过程也是达到“大美”、“至乐”境界的过程:“心斋”、“坐忘”从而“物化”,使心灵极度“虚静”,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与道冥,天人合一的化境。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气质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任何其它艺术都无法比拟的特性,这一点不可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本文对《庄子》的生命哲学进行美学视域下的分析梳理,既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庄子》哲学,又可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另一番理解。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审美①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闻一多全集》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80-281页。AbstractIIAbstractAmongthehundredschoolsofthoughtinthepre-Qindynasty,theBookofMasterZhuangundoubtedlypossessestherichestAestheticsmeaning.ThethemeoftheBookofMasterZhuang’sphilosophyislifephilosophy.MasterZhuangalwaysfocuseshisattentiononreallifeandindividuallife.Mr.WenYiduohaseversaidmasterZhuangistherealestpoet,histhoughtitselfisawonderfulpoem.ManyphilosophicalpropositionsintheBookofMasterZhuangalsocanberegardedasaestheticpropositions.TheBookofMasterZhuangtakesTaoasitsfoundationandthespiritofabsolutefreedomasitscore.Fromanaestheticpointofview,thespiritofabsolutefreedomistherealmofthehighestaestheticideals.Thespiritofabsolutefreedomhasthedualsignificanceoflifeandaesthetics.ItistheultimategoalofmasterZhuang’saestheticsandalsotherestingplaceforhisphilosophyoflife.TheprocessofunderstandingTaotoachievethespiritofabsolutefreedomisalsotheprocesstoreachunityofmanwithHeaven,whichincludes:Fastofmind,abandonall,thenvoidandquiescence,whatcomesnaturally,justliketheunityofmanwithHeavenasthebestway.TheBookofMasterZhuangisnotanaestheticwriting,butthephilosophywithaestheticmeaninghasgreatinfluenceto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classicalaesthetics.ChineseartisuniqueintheworldandthisphenomenoniscloselyconnectedtoTheBookofMasterZhuang.Thecontentofmythesisis:Fromanaestheticpointofviewtostudytheproposition,thatis,thephilosophyoflifeinTheBookofMasterZhuang.ThroughmythesisisconducivetoanewunderstandingofTheBookofMasterZhuang‘sphilosophyandclassicalChineseaesthetics.KeywordsMasterZhuangThespiritofabsolutefreedomAesthetic序言1序言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很有美学意味的故事之一。惠子是位逻辑学家,而庄子是诗人气质浓厚的哲学家。惠子以理性和逻辑认识世界。庄子更像个诗人,他的哲学更像是诗的哲学。“或许可以这样说,惠子的智慧属于白天,用的是知识的眼;庄子的智慧属于夜晚,用的是生命的眼,看起看来很冷,却充满了生命的温情。”[12]p2“庄子的哲学立脚处,在与美学相关的境界中。”[12]p3游鱼之乐的论辩中蕴藏着中国美学中很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倾向性和自我特色。当庄子在论说游鱼之乐时,他自己已不是外在的观照者,而是游的参与者,他与鱼同游,他就是那尾从容出游的鱼。庄子说鱼的快乐,其实是在述说自己的快乐,他不是在客观陈述一个事实,他说的是自己心灵的体验。“游”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体验的过程。这样的“游”即是“逍遥游”之“游”。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2第1章以“逍遥游”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庄子》哲学的主题是“生命哲学”。“逍遥游”是《庄子》生命哲学的核心。它是对“形、名、知”的剥离、对“我”的超越,对“天”的回归,是心灵的绝对自由,是得“道”的本真的生命状态,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1“逍遥游”的基本涵义《逍遥游》是《庄子》全书的开篇,位内七篇之冠。《逍遥游》位居首篇。“逍遥游”在《庄子》中占据的重要而特殊的位置,使得历代学者对其涵义进行了大量细致和有创见的训诂与诠释,众说纷纭,各有千秋。1.1.1“逍遥”释义“逍遥”一词在《庄子》文中先后出现36次,其基本意思是闲适无碍,自得适性。郭象、成玄英、陆德明玄僧支道林等都曾对“逍遥”一词做过精辟的注解与发挥。郭庆藩具体比较了向秀、郭象与支道林这两种对后世影响昀大的对“逍遥”的注解。通过郭庆藩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向秀、郭象不但用自得适性来解释逍遥,而且分析了有待逍遥和无待逍遥的区别和统一;而东晋的玄僧支道林以“至人之心”解释逍遥,认为鹏举万里是有待于外,尺鷃以近笑远是矜持于内,这二者都不是逍遥,只有至人之心因为虚静无碍,所以逍遥。若心不虚静又如何能够自足于性分之内?所以逍遥在于心灵的虚惊无碍、内外两忘。这或许更贴近庄子的本意,也是对向、郭的逍遥的解释的哲理上的深化。刘笑敢撰文《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对庄子与郭象在“逍遥”意义上的异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写道:“第一,就逍遥的处所来说,……庄子的逍遥是超越的,郭象的逍遥是现实的。……第二,就逍遥的主体和过程来说,……庄子的逍遥是特殊的境界,郭象的逍遥是普遍的现象。……第三,就逍遥的境界本身来说,……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是无差别的……而郭象的逍遥则包括了高低水平的不同。庄子之逍遥与郭象之逍遥有某种根本的对立。”[25]由此可见,郭象将庄子之逍遥世俗化了,使庄子的超越与批判转为对现状的默认与安守,这有些背离庄子超越而又无限的生命境界。总之,庄子的“逍遥”是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是少数至人真人修养的结果,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它不是形体的闲适自得,也不仅是心灵的适性自得,“逍遥游其实是一个第1章以“逍遥游”为核心的生命哲学3从人间开始的艰难旅程的终点。在这个旅程中,有德的内充,有道的显现,有知的遗忘,有形的戒慎。”[13]p112而这“游”是心中的游,是精神的苦旅,是天人合一的神游。1.1.2“游”释义“游”字在《庄子》中使用更为频繁。庄子所讲的“游”表达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是将体道升华为精神的自由解放状态,是心灵的无待的绝对自由。一方面,“逍遥游”之“游”是无目的的。《在宥》描述的云将东游一段即是如此。“云将”象征主张以德惠泽天下的君主,“鸿蒙”象征无知无欲的自然天道。这段寓言说明道是不能用“问”或“认知”的方法来获得并操控的。在鸿蒙看来,“道”是自本自根内在自足的,它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也不必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任何语言都有“人”的痕迹,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规定,若用语言来表达,“道”就会不可避免地被“人为”遮蔽了其自然本真的存在。能够用语言表达或用认识的方法习得的“道”,都已不是生命本真的自然之“道”。“道”不能靠理智的思维获得。所以“游”是不具备目的的,它只是一种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是忘“我”与物为一的境界,是生命本真状态的自然流露。强调主体主观的刻意而为是不能放任心灵去自在而“游”的。另一方面,“逍遥游”之“游”是无束缚的。“游”不被具体事务所束缚,没有空间的局限,“游”无始无终,也没有时间的局限。“游”不受经验与范围的限制,既超越于空间,也超越于时间。庄子面对诸侯纷战、生命没有保障的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通过“游”进入至美至乐的大道之境,于是他不得不在黑暗动荡的人间世进行自我拯救。庄子将心与形剥离,祛除功名利禄对心的束缚,然而这还不够。《内篇·逍遥游》记载列子御风而行,非但不勉强而且怡然自得。这是因为列子舍弃了人间世中功名利禄的负担,所以身心轻盈,能够御风而翔。庄子在此强调的不是御风这样的技能,而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列子已然将自己的心剥除了功名利禄,不再为人间世的的种种事情所累,这样超越形、名、功、利的境界使得他能够轻松地御风飞行。然而,庄子随即又对此加以否定,因为列子的境界虽然高明于常人,但是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他仍需要有所依凭,他还需要驾驭风。这说明列子仍然存在自身与风的对立,还没有能够忘掉自己、丧我,没有做到物我合一。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4因此,真正的“游”需要心灵极度虚静后的与道为一。当心灵不再纠缠于“名”与“功”的虚荣,当心灵不再执着于“己”之躯壳形体,那么心灵就会从种种纷繁束缚中解脱出来,与天地为一,和光同尘。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心之“游”,既超越于人间世,又不离于人间世,就像庖丁的“刀”在牛内“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它不是故弄玄虚,只是心与道冥,将自身融化于天地自然,没有桎梏,没有对立,顺应自然的动静而“游”于无穷无限的道。这就是“逍遥”之“游”。1.1.3“逍遥游”之特征“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在《庄子》中,“游”常与“心”连用。逍遥游就是心灵的怡然自得,是心灵的漫游,也就是“游心”。“游心”不局限于形体之内外;也不被内部心灵与外部社会的界限阻碍,整个世界都是心灵漫游的逍遥之境。心与道冥方能“游”,物我两忘方能“游”,天人合一方能“游”,因此,“游心”是心灵自由的昀高显现。庄子以为“道”是谓“大美”,是天地间昀高蹈的境界,是“无”的永恒存在。人们若想领略到这种大美,就要进行“体道”,用昀为自由的心灵去体验大道的流行变化,实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这就是“逍遥游”的心灵漫游。“逍遥游”是虚无之游。“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主体内在的精神活动,所以“逍遥游”不是现实之游,而是虚无之游。在《山木》篇中的“建德之国”,在《马蹄》篇中的“至德之世”,并不是真实存在社会形态,而是庄子设想的理想社会。至于理想中的“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不在人间,游荡于神仙境地。现实中的人不能游于仙境,更不能等同于姑射山的神人,所以他们所能及的只是在纯粹的精神世界做心灵的漫游
本文标题:《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2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