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专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纲要求](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知识主线]1.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1840~1900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01~1945年: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3)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2.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革命事件(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3.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共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考点一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华1.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直接。(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3)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有人说:(1)“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国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2)“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中国就不会失败。”你同意这两种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明你的理由。用全球史观观察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思维拓展:全球史观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又一个社会转型期)比较西方中国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确立(英美法德俄日)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经济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文化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不同意。第一种观点混淆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二种观点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选择第一种观点: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必然产物。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为。即使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选择第二种观点:鸦片战争中中国的胜败并不是由林则徐等一两个英雄人物可以决定的。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国势衰微(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制度封闭保守,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主义制度腐朽没落;清朝自乾隆后期封建统治已经危机四伏,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松弛,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反清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军事实力上都无法和英国抗衡,失败是必然结果。腐朽落后的清朝是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英国的。3.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2)结果:签订《辛丑条约》。(3)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如何?(1)1840~1894年:军事上以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实行商品输出,英国占主导。(2)1894~1931年:以“以华治华”为主,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3)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4)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扶蒋反共;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市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事件背景进程英雄结果影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经典例题阅读下列材料: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请回答:(1)材料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考点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1)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2)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1)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2)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3.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内容土地;产品;理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评价三性先进;未能实行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abc2.过程:3.纲领:4.意义:结论:太平天国运动是新时代条件下的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两种对立性的评价:观点一: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清)赵尔撰观点二: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上,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考点四辛亥革命1.背景3.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2)评价:4.意义:(2009年1月肇庆市高三期末评估27题)(10分)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2分)(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2分)(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4分)(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2分)(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答案】(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分)古今中国外交考查范围包括古代中国、近代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外交。1.古代中国外交要注意以下方面:古代丝绸之路及中西方交往;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与朝贡外交。古代外交演变的总体趋势:由汉唐时期的对外开放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锁国”。2.近代中国外交:屈辱外交。备考时注意以下内容:(1)清政府:屈辱外交(说明弱国无外交);从传统外交(天朝上国)向近代外交的转变。(2)太平天国对外政策:主张和平交往,但反对侵略。(3)中华民国对外政策:为了获取列强支持,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的部分“治外法权”。启示:弱国无外交;正常外交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民族独立。3.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与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成就的取得以及取得的原因。本考法是命题的重点区域,内容多,前后联系广,可能会从以下角度考查:1.基本史实是常考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成功或失败的理由、失败的原因、影响等。2.从近代化的角度,政治制度探索往往会把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国民革命运动(民主共和国家)等联系起来考查;思想方面往往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联系起来考查。3.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以及评价方法与原则。4.以当今中国社会福利政策与措施等民生问题切入,联系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与古代思想家们的民本思想、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和救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等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命题。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国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销烟仅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2.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3.《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输出资本、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5.义和团运动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远动。6.人们从反对外国侵略的角度,对义和团运动评价较高,但不可忽视的是,义和团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的一切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没有本质的区别。9.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0.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时代特点是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来侵略。11.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2.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13.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考向一长效热点——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审视列强侵华典例1(2013·全国卷Ⅱ高考)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典例2(2013·浙江高考)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以通史观审视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1)1840~1894年:(2)1894~1931年:(3)1931~1945年:(4)1945~1949年:2.双重性影响军事上以赤祼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本文标题:专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3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