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类书与丛书一、类书•(一)何谓类书。•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二)类书的起源•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至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事类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梁刘孝标博闻强识,尝撰《类苑》一百二十卷。•《南史·刘怀珍传》附《刘孝标传》:“初梁武帝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寸。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诛乃止。”•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文学创作上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也。”•六朝的骈文辞赋在用事和辞藻方面更为讲究。•在这种背景下,类书的产生带有必然性。•张涤华《类书流别》:“其或强记不足,诵览未周者,则乞灵抄撮,效用謏闻,期以平时搜辑之勤,借祛临文翻检之剧。故网罗欲富,组织欲工,类书之体,循流遂作。”(三)类书的功用•1、查找史料。类书包罗万象,又以摘录古书原文见长,并以类编排,方便后人查找历史、地理、典制、民俗、文艺、人物等各方面史料。•例如: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再如《三国演义》述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失惊落箸、假借惊雷以掩饰之事。可利用《太平御览》查找这一史料。天部之“雷”子目:•《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会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2、查找辞藻、典故•写诗作文有时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比如《初学记》卷三《秋》在“叙事”之后有“事对”,罗列对偶词语:露下--风高、木落--草衰、露叶--霜条、日凄凄--风冽冽等26对,而且一一注明出典。例如“木落--草衰”下注:“魏文帝《燕歌行》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李陵《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一句。•查《太平御览》竹部,记载“斑竹”出处:“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3、校勘、考订古书•类书中摘录资料大多比较完整,多注出处,可资校勘、考证。•4、辑佚•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在明清之季亡佚,现在的本子是邵晋涵在四库馆时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类书中逐条辑出,排纂而成。•《四库提要》“《艺文类聚》提要”云:“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宋周必大校《文苑英华》,多引是集。而近代冯惟讷《诗纪》、梅鼎祚《文纪》、张溥《百三家集》从此采出者尤多。亦所谓残膏剩馥,沾溉百代者矣。”(四)类书举要•1、《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此书系虞世南任隋秘书郎时所编。“北堂”,隋秘书省后堂。173卷,分80部801类。•《北堂书钞》每部之中各分子目,每一目先摘群书字句,用大字排列,再用双行小字注书名或列出原文,但或有注或无注。•《北堂书钞》引书八百余种,诗文集尚不在内,其十之八九已亡佚,而且都是隋以前的古书,因此在辑佚方面用途很大,在校勘现存古书方面也极有用,另外其中还保存大量史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类书。•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编。分46部727小类。•《艺文类聚》对类书进行了改造。前代类书专门类事,只列故事,不列文章,《艺文类聚》则于类事之后又列诗文。如卷四十三《乐部》三《舞》,先列《尔雅》、《尚书》至《吴书》关于舞的材料二十五条。然后列[诗]十三首、[赋]三篇(后汉傅毅《舞赋》、张衡《舞赋》、梁简文帝《舞赋》)。•3、《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编。•凡23部313子目,每子目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其叙事部分经过精心编排,把类事连缀起来,成为一篇说明文章。与以往类书不同。•此书是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四库提要》称:“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4、《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编。•凡92类150多细目,近7000则故事。每细目下罗列故事,各条故事有小标题,末尾注出处。所采系汉晋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的故事。提供了大量的古代小说史资料。•5、《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编。共分55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5426类,每类之下罗列群书关于此类的记载,依经史子集顺序罗列。•据近人核实,引书多达2579种。其中十之七八已亡佚,因而它成为后人辑集佚书的重要来源。•6、《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编。•凡22877卷,目录60卷,共10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现存国内外残卷808卷,中华书局影印本收入797卷,约当全书的3.4%。•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先注音读,再录字书、韵书的解释,再列该字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然后再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辑入的图书多达七八千种。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永乐大典》主要的用途是辑佚与校勘。•雍正间,辑出佚书王安石《周官新义》等十种。•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佚书385种,收入《全书》,另有127种入《存目》。嘉庆间修《全唐文》,道光时重修《大清一统志》,都利用过《永乐大典》。•7、《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陈梦雷等编。约1.6亿字,仅次于《永乐大典》,是现存最大的类书。•分六汇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六汇编下各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又分部,共6109部。每部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外编收无关轻重或荒唐无稽的材料。•用《古今图书集成》查找资料甚便。•比如李广射虎石事,可从五个角度查找:(1)官常典·将帅部,查李广。(2)氏族典·李姓,查李广。(3)禽虫典·虎部。(4)戎政典·射部。(5)学行典·勇力部。二、丛书•(一)何谓丛书。•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别编排,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把各书整部完整地收入。其相似之处,在于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丛书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比较严谨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但大部分综合性丛书都是随刻随印,并无严格次序。(二)丛书的起源与功用。•“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真正的丛书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成于南宋嘉泰二年。收入六部宋人著作:汪应辰《石林燕语辨》十卷、程大昌《演繁露》六卷、马永卿《嬾真子录》五卷、程大昌《考古编》十卷、陈善《扪虱新话》八卷、俞成《萤雪丛说》二卷。•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收入唐宋人著作100种179卷。•到明代,丛书已较多,清代以来丛书更是为数众多,举不胜举。•《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古籍丛书2797种。•作为《丛书综录》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著录丛书3279种。•合计6076种。•丛书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都是涵盖四部的综合性丛书。•专科性丛书起源很早,最早的丛书要推“六经”,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后来所谓“十三经”、“十七史”、“二十四史”之类,以及毛晋编《六十种曲》、何文焕《历代诗话》等,都可谓之专科性丛书。•丛书把许多分散的单独的文献按一定主题、类别和体例编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特定文献的特定需求,免去读者查阅不便及购求不得的麻烦苦恼,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之外单列“丛书”类,认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三)丛书举要。•1、《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七百四十八卷,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2、《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其中《易纬》、《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注》系武英殿刻本)。多系从《大典》辑出之书。•3、《四库全书》,清乾隆敕编。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底本四个来源:1.内府藏书;2.清廷官修书;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现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之缩印。另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4、《知不足斋丛书》二百七种七百八十一卷,清鲍廷博编。清乾隆至道光鲍氏知不足斋刻本。共三十集。末三集其子士恭续辑。这部大丛书所据底本多旧抄旧刻及名家校本,久为世重。•5、《宛委别藏》存一百六十种一千七百十六卷(内三种各二册不分卷未计)七百八十册又目录二册,清阮元编。其中宋元刻本各一种,又有少数明刻本及日本《佚存丛书》本,余多影宋元抄,皆《四库全书》未收之书,或《四库》虽收而卷帙不完者,实即《四库全书》之续编。嘉庆时进呈皇宫,赐名《宛委别藏》。•6、《古逸丛书》二十六种一百八十六卷,清黎庶昌编。清光绪遵义黎氏日本使署刻本。黎庶昌光绪七年使日本,其后在日本收得我国久佚之书或罕传版本,次第影刻,经办者为杨守敬。计宋刻本十种、元刻本三种,日本刻本二种,唐写本一种,日本写本十种。•张元济编《续古逸丛书》四十七种三百三十二卷。•中华书局编《古逸丛书三编》四十三种。•三编共一百十六种,宋本之精者大都网罗在内,足为校雠、赏鉴之资。•7、《四部丛刊》三百五十种《续编》八十一种《三编》七十三种,张元济编。商务印书馆影印。1919年《初编》出版。1929年重印,抽换二十一种版本。1934年《续编》出版。1935年至1936年《三编》出版。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影印,为影印善本丛书之最富盛名者。•《四部丛刊》影印之《挥麈录》。•8、《丛书集成初编》四千一百七种四千册,王云五主编。1935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本。该丛书系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重新分类编排而成。已出3467册。未出者533册。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商务本影印,未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唯断句、排校不无讹误。近又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9、《四部备要》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三卷,中华书局编。1920年至193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精注本。线装二千五百册,精装一百册。•10、《
本文标题:4类书与丛书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6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