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2017)
心理学天津市招教联考培训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认知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2.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和疼痛)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绝对感受性: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性: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2.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变化量。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即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反之,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注意: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值,他是随着刺激的客观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断变化的。(四)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2)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人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注意: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痛觉很难产生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产生的变化,即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2)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这是继时对比。•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暗,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亮,这是同时对比。明暗同时对比颜色对比3.感觉后效•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被强光照射)•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为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即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是负后像。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盲人视觉丧失后,听觉会部分补偿视觉的功能,因而显得非常灵敏。(2)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给人产生冷的感觉。二、知觉(一)知觉基本内涵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苹果的色、香、味,及与其他水果的区别)(二)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1)大小知觉是依靠视觉来进行的。(2)形状知觉是依靠视觉和触摸觉和动觉来进行的。(3)距离知觉又称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靠视觉或听觉来进行的(视崖实验)(4)方位知觉:是指人对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大空间位置的知觉。视崖装置•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依据计时器、昼夜、四季周期、身心活动周期等判断时间)3.运动知觉:对物体的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包括真正的运动与似动)似动: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知觉现象。(电影、霓虹灯)4.错觉•(1)错觉的概念: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2)错觉的种类: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包括形状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大小错觉等。•(3)错觉的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编索错觉•例如,古诗“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错觉。•“度日如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都描写的都是时间错觉。•胖的人显得矮,瘦的人显得高,或者是一条线段横着平放显得短,竖着放显得长,是一种形状错觉。•房间如果是白色的墙壁,家具摆放整齐,房间显得宽敞。如墙壁是深色,物品摆放凌乱,房间就会显得拥挤,这是空间错觉。(三)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1.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选择性的含义: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的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当面对众多刺激时,人们将刺激区分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并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开来。•在特定条件下,被清晰反映的刺激叫知觉对象。而被模糊反映的刺激叫知觉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觉的选择性凯旋门还三根柱子(2)影响因素:第一、客观因素•①刺激物的强度。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知觉。•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③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电子广告)•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第二、主观因素•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定势2.知觉的理解性•(1)知觉的理解性的含义:是人们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的过程。这是什么?老妪还是少女?(2)影响因素主观因素•①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多少•②个性心理倾向性客观因素•①知觉对象的所给信息的完整程度•②语言提示•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3)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①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②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对于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对于不熟悉的东西,整体性就受到破坏。•③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了解即可)3.知觉的整体性•(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在整体知觉中,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虽然事物的个别部分发生了改变,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人们仍然把它当做一个整体知觉。如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人演唱或用不同乐器演奏,仍然被认为是同一曲子。主观轮廓主观轮廓(2)知觉整体性形成的规则•知觉整体性的形成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曾经有人总结出了它的几条定律:•①接近律。在空间、时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②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相似的个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③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梧桐一叶,天下知秋”看到桌子底下露出一条尾巴,根据毛的颜色和花纹,可以断定桌子下面藏着一只猫。考题:“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注意:山香版的答案是整体性,华图版的是理解性,有歧义。)4.知觉的恒常性•(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2)类型:知觉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注意: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以上四种规律是同时存在的,在同一知觉现象中可能会存在多种规律,但可能以某一种为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知觉与感觉的联系:•第一,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与感觉的区别:•第一,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第二,感觉是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是以某一个感觉器官为主,多个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第三,感觉只受生理因素的制约,而知觉除了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如兴趣、爱好等。(四)感知规律在教育教育中的应用•1.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如字体加粗,改变颜色。•2.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3.活动律:对象的活动。•4.强度律:对象的强度。•[例题]教师在教授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A.强度率B.差异率C.活动率D.组合率B三、意识•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变化的觉知。•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2.意识的状态•意识的状态可分为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某件事情。(2)自动化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状态,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即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边听讲边做笔记时,能意识到自己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是很清楚。(3)白日梦状态•是指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上课时一不小心走神了,想其他的事了,老师讲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见。四、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准确的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注意总是伴随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而发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二)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指向性:是指人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①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②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长时间的保持。•“逐鹿者不见山”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例子。(2)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本文标题: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20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3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