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名校联盟]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18张ppt)
《兰亭集序》zxxk王羲之z.x.x.k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组卷网•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晋书》•序:序言。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这篇序是王羲之为众多作者所写的游宴诗集所作的序。学科网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孙统、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问:第一段按什么顺序怎样记叙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自然景物第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暗示可引发与会者的诗兴)——游宴的欢乐情形(“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表现的高雅情致)第二层:与会者的主观感受。1.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主观感受:俯仰之间,可为“游目骋怀”之“乐”。(为下文的议论打下铺垫)作者根据什么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1.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第一段段意: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段意:引出“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乐(第一段)→痛(第二段)第三段段意: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生死感叹古今相同;生死等同的看法不免荒诞;所以记录当下情形,让后人也感同身受。乐(一段)→痛(二段)→悲(三段)讨论:有人说此文后两段贯穿着作者人生无常、生死由天的感伤情绪,由此可看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消极与冷漠.你觉得呢?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自然、人生的执著与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本文标题:[名校联盟]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18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6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