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1
1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农业区位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一课时农业的区位选择【设计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知识构建】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其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能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三是能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目标】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2.以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线索,采用课堂讨论、读图表分析和读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2.教学难点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复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编制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进行比较全面完整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课堂活动设计】2第一部分:复习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结合课前练习题你认为本节内容高考如何出题?你的疑问有哪些?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已学的关于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所掌握的状况,让学生熟悉高考考路并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抓关键。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①展示导学问题:请回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②投影图1,展示导学问题:农业区位选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①学生回答。②学生读图分析。①帮助学生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②使学生形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意识。探究活动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3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农业生产区位选择①投影图2,展示导学问题:评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②投影图3和材料,展示导学问题: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①分组讨论、记录。②不同小组学生回答、纠错、整理讨论结果,作出回答。提升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农业地域类型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生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生产图1图2图33[内容解析]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如表1所示:表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农作物自然条件水稻好暖喜湿,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区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棉花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橡胶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椰子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苹果、梨暖温带气候区花生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内容解析]表2反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包括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但分析自然因素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水源”与“气候”,在考查中常有学生会对这两自然因素产生混淆。“水源”一般指降水少,而农业生产需要水源灌溉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水源可以是高山冰雪融水,也可以是河流水或地下水等,但不可来自咸水湖。“气候”因素可分为降水、热量(或气温)以及光照。首先降水不等于水源,如新疆降水稀少,但有灌溉水源分布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洲农业;其次热量不等于光照,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农业生产却热量不足;再次气温可分年较差和日较差,如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农业生产病虫害少,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又如西北还具有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糖分积累,品质好,可发展特色农业。社会经济因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市场(信息)与交通(冷藏、保鲜)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3则是对理论上的农业区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可结合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以突出地理学科知识尽可能对应空间性的特点。探究活动2:填写表2,读图4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表2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实例自然因素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以耕作业为主,一些山区以林业为主东南丘陵的茶叶西北绿洲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工矿区、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订单”农业荷兰成为世界鲜花生产基地我国宏观调控下农业结构的调整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差距水稻种植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差异?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4图5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商品粮分布图图6我国目前主要商品粮分布图探究活动3:小组合作,比较我国商品粮优势区位置的变化,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典型例题】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农业生产区位选择①投影表2,展示导学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2。②投影图4,展示导学问题:说出字母所在地主要农作物及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①学生抢答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抓主要矛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农业生产区位选择①投影图5、图6,展示导学问题1:比较我国不同时期商品粮优势区位置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导学问题2:长三角、珠三角商品粮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导学问题3: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发展,对江南地区柑橘生产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①学生读图,小组合作讨论②学生交流分析的内容,并归纳使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区位选择,学会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图4BABCDE5图7图8图91.(2013江苏高考)图7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A.热量更丰富B.地形更平坦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C.选用优良品种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参考答案:(1)BC(2)CD思路点拨:典题1组题考查农业生产优势条件的对比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1)问,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甲为东北平原,丙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但热量不足,故选BC。第(2)问,题目设问关键是“单产”、“有效”,乙地处华北平原,是季风区多水旱灾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利于建立稳产、高产农田,选用优良品种可提高玉米单产,故选CD。2.(2015年新课标Ⅱ文综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思路点拨:第(1)题:该地基塘转建设用地增加,湿地面积减少,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量减少,大气湿地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故答案A,B、C错误,选D。第(2)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答案D。第(3)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湿地变为建设用地。故选A。3.(2016江苏卷)图8、图9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6(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B.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C.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D.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A.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B.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C.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参考答案:(1)BD(2)CD思路点拨:第(1)题:山上河谷养种鱼不需要捕捞,可以顺着河流到水稻地放养;村寨秧田育鱼苗靠近居民,便于管理;山腰梯田种水稻面积小,上下梯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第(2)题: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受市场影响小;专业化程度低;此图说明生态农业,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肥料使用的是粪便,无污染;农产品绿色无污染。【重点图像】【重点图像解读】图10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图11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图10中200米以上是林地,海拔200米以下是耕地,地势低平处是水稻田,土地利用完全是因地形而不同,基本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但该地既然地处华北地区,就不应该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因为该地水资源短缺。图11生态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图10图11
本文标题: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0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