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微观观测学”:破解隐藏于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谢长久杨希伟引言:“突围”指的是战争紧急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突出重围则可能获得新生,不出重围则可能走向死亡。当今藏界瓷器鉴定的混乱状况令人窒息,我们的藏家仿佛陷入了一个铁桶般牢实的包围圈。原因固然多多,但重要原因还在于藏家自己安于现状,没有“突围”意识。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突围”,才有可能使我们从经典旧义的束缚中走出来,实现瓷器鉴定知识、方法上的“突围”,去迎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李辉炳先生不久前问世的新著(《青花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书,对陶瓷鉴定方法作了这样的论述:“陶瓷鉴定学的研究是一门艰辛的学问。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引进现代科技,仿制或伪造陶瓷,混淆视线,牟取暴利,这给陶瓷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除了对过去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外,还要引进新的科学检测手段,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正如中医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法、西医用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一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可以说是将来文物鉴定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既是对陶瓷(瓷器)鉴定只靠“眼学”一学独尊亘古不变方法的大胆挑战,同时也指明了未来陶瓷鉴定学的目标和方向。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李辉炳老师不仅注重陶瓷鉴定的理论研究,也特别重视陶瓷鉴定的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年纪大视力受限等困难,运用新的鉴瓷手段,对元代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微观痕迹状态进行细致观察,排比分析,提出自己不同以往的独到见解。这在国内外瓷器鉴定学上见诸著述的尚属首开先河,给人以极大震憾与启迪,其价值不可估量!一直以来,我们对陶瓷(瓷器)的鉴定都靠“眼学”,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而且较为准确可靠。可当现代高科技技术渗2入陶瓷(瓷器)造假以后,情况急转直下,骤然间瓷器收藏和鉴定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很多长期浸染收藏行业的藏家专家学者在经历一次次走眼后,不由自主地患上了赝品恐惧症,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慧眼,也不敢去认同别人的见解。特别是一些专家在面对平常难以见到、档次较高的藏品时他们已根本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为了掩饰尴尬或出于别的目的,无论真伪,一般都会作出赝品的结论。这样做,专家虽然规避了自己以后可能遇到的风险或纠纷,但却给收藏界、文博界投下了一个巨大阴影。避开这些专家学者专业素养、道德水准等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不能回避:毫无疑义,经过数百上千年岁月沉甸,传统“眼学”鉴定体系本身已经十分成熟稳定,但它并非无懈可击。实事上,魅力无限的“眼学”鉴定在实践过程中因个人认知领悟差异性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根本不能一概而论。它既能成为德磬双全真专家鉴真辨伪的利器,也可能变作缺德少才伪专家蒙人诡辩的盾牌。同一器物,不同的鉴定专家出现相异甚至相反的鉴定结论完全不足为奇;同一器物,同一鉴定专家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得出完全不同的鉴定结论更是见惯不惊。在赝品泛滥的今天,藏界这些离奇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成为常态,谁也不用解释,谁也不用受到谴责和承担责任。实际上,那些不良鉴定专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吐莲花的率性而为,后果远比为蒙人几个银两而制造、贩卖赝品瓷器恶劣得多。制造、贩卖赝品可以得意于一时,不可能得逞永远;假鉴、乱鉴藏品则可能给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与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继承、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是收藏家们的终极目标,拨开瓷器鉴定中的重重迷雾,还事物以真实面目应是我们每一个收藏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传统“眼学”对瓷器的鉴定,靠的是自身经验积累,老师口传心授。经验积累,客观地讲,对于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青花官窑瓷器这样的高档藏品,多数藏家甚至专家学者都是手中没有真品,因此就是有了条件上手估计也是心中茫然难识庐山真面目;更何况多数人根本没有条件上手,到博物馆观摩也只能隔着玻璃“雾里看花”,得到的确切信息十分有限。民窑器易得,也很好鉴别,可以作为标本积累一些经验;但民窑器3传递的信息与官窑器有非常大的差异,对鉴定官窑器帮助不是很大,弄不好反而会使人陷入误区。可以肯定地说,无论藏家还是专家学者,自己手里没有几件过硬的元青花及明代青花官窑瓷器,又没有条件上手这样的真品,光凭别人传授,读几本诸如瓷器鉴定之类的书,就能积累起这方面能经受住实战检验的经验无异于痴人说梦!口传心授亦是同理,前提是授业者必须自己有或上手过足够多的真品,有较深厚的瓷学功力和鉴瓷心得,才可能传教于人,把知识点讲透,使人步入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境界。众所周知,青花瓷器赝品制造者要想蒙人骗钱,必然煞费苦心在瓷器的胎、釉、型、纹饰、老化痕迹、青花色泽方面下功夫,尽可能以假乱真,达到瞒天过海之目的。但是,不管造假者技艺多高,要仿制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这两道坎目前他们无法逾越:第一道坎,进口苏麻离青料在明代成化中期即告用罄(这已成业界公认),时至今日再也无法取得。没了苏青料其青花色泽,特别是苏青料的固有特征铁锈斑自然下凹在青花瓷釉面的表现形态就很难仿到位——这点早已被传统“眼学”鉴定的经验所证明。造假者无论如何用尽心机也难以仿出使用苏麻离青料制造出的真品的神韵。真苏青料灵动、自然、润泽,深入胎骨,有下凹感;赝品苏青料僵硬、呆板、干涩,漂浮于青花面上,给人的感观很不舒服。这方面可能各人的感悟会大不一样,只有真品与赝品反复比较才能体会出来。第二道坎,青花瓷器制成后,其内部分子运动仍然一刻也不会停止。在内部分子作用力下,经过长期而漫长的自然衰老变化,釉下青花铁锈斑自然氧化会不断加剧,显现出一种十分特殊的氧化痕迹状态。这种釉下青花内部的自然氧化痕迹状态目前是不可能仿出来的。比较就会知道,高倍放大镜下,新老瓷器釉下青花的氧化痕迹状态泾渭分明,有着非常突出的区别。这两道坎,就形成了现代仿制景德镇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死穴!由于这两道死穴的真实存在,客观上成就了识别真品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确切标准”。有了这个标准,鉴定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就显得得心应手,简单容易了。4为探索景德镇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官窑瓷器鉴定的“确切标准”,笔者在依托行之有效的传统“眼学”鉴瓷方法的同时,另辟蹊径,数年如一日痴心苦钻一种全新的鉴瓷方法:“微观观测学”(系笔者命名,不知是否准确,因目前尚未见诸任何教科书),使其与传统“眼学”,现代“科学分析”相互印证,相互充实,确保准确率,减少错判率,以求不断臻于完善。苍天不负有心人,令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付出的辛劳终于得到回报:笔者探索出的元青花鉴瓷标准竟然与李辉炳老师著述的新标准不谋而合!随着探索的深入,笔者对明早期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鉴定的标准,也有了突破性的发现。更让人兴奋的是,运用“微观观测学”鉴定认可的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完全符合运用传统“眼学”鉴定所有要素后得出的结论,更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鉴定结论一致。那么,使用传统“眼学”、“微观观测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三种不同的鉴定手段分别对景德镇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进行鉴定,且鉴定结论达到惊人一致、殊途同归的结果,会是偶然?或是巧合?绝不可能!试想,成百上千次偶然、巧合的重叠,结果就只能有一种答案,那就是必然。毋庸置疑,它们是冥冥中的默契、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实践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漫长艰辛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微观观测学”新方法鉴别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三朝)青花官窑瓷器标准确切,它不因任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也不因任何客观环境的干扰而变化。只要人的眼睛、视力没有问题,得出的结论将完全一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存在传统“眼学”鉴瓷因人、因时、因境、因目的不同而常出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样的含混现象。“微观观测学”并非什么玄学,既不神秘,也不深奥,它完全依托于传统“眼学”,却对传统“眼学”进行了大胆延伸。如果非要将“微观观测学”讲个清楚,这里就不妨来个通俗比较。传统“眼学”的侧重点是器物表面,即宏观面,鉴瓷凭直感,讲悟性,充满着辩证法,犹如中医诊病;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和“微5观观测学”的侧重点是器物内部,即微观面,“科学分析”靠瓷器微量元素数据说话,相似于血液化验,“微观观测学”以观测到的映象为判断依据,相似于X光透视,这两者均很刻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同西医诊病。三种鉴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追求一个相同结果,达到殊途同归。“微观观测学”方法很简单,使用自带白色光源80倍左右的放大镜,观测造假者最想仿而无法仿到位的釉下青花凝聚浓艳处的铁锈斑存在形态就行了。从笔者目前研究掌握的情况看,景德镇元明青花瓷器真品微观铁锈斑形态大致有以下八种:图1纯蛋黄云雾状斑图2纯老松树皮状斑6图3纯颗粒放射状斑7图4纯网纹状斑图5蛋黄云雾状斑与老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8图6蛋黄云雾状斑与网纹状斑共存形态图片附件:图6蛋黄云雾状斑与网纹状斑共存形态.JPG(2010-11-2107:59PM,22.01K)9图7蛋黄云雾状斑与颗粒放射状斑共存形态图8老松树皮状斑与颗粒放射状斑共存形态10还有少许三种铁锈斑状共存形态。理论上推导,应有十种以上形态存在,囿于标本,暂时很难全部弄清楚。笔者认为鉴瓷实践中只要能熟练掌握以上八种形态就已足够,再多形态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八种形态中,前四种为基本的普遍形态,后四种为派生的不常见形态,而一、二种形态又最为普遍。明代洪武朝青花呈色普遍偏灰或偏黑,釉下青花铁锈斑形态也偏黑偏淡,鉴定时要注意掌握。明代成化朝中期以后和正德、弘治朝釉下青花铁锈斑很少,多数几乎看不出来。明代其余各朝的青花官窑瓷器,以及元明两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釉下铁锈斑形态,均与明代早期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既相似,又有所区别。现代赝品仿造的所谓景德镇元明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形态大致有这样三种:图9牛皮癣状斑形态11图10牛皮癣与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图片附件:图10牛皮癣与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JPG(2010-11-2108:15PM,21.51K)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笔者在定义牛皮癣与松树皮状共存形态中,使用的是松树皮而不是“老”松树皮的形象比喻,真品多一个“老”字,是因为它的呈色是较深的黄褐色,老松树皮状斑从中间到边沿由浓逐步变淡,很有层次,很有韵味;赝品呈色则要浅很多,没有层次感,且多半与牛皮癣状斑共存。现代仿品的这种形态有一定的迷惑性,一定要细致观察,认真体会。图11青烟云雾状斑形态图片附件:图11青烟云雾状斑形态.JPG(2010-11-2108:20PM,20.11K)12[转载]高倍放大镜下瓷器的惊人之美(2016-08-2616:48:11)标签:转载原文地址:[转载]高倍放大镜下瓷器的惊人之美作者:阿里阁鉴定瓷器真伪,科学的方法是微观定新老,宏观断年代,已成为藏家的共识,用100-500倍显微镜能分辨出用肉眼分不清的真伪特征,抓住瓷器造假无法达到的特征,就是抓住了瓷器真伪的绝对特征。在网上交流大家看到的照片一般都是宏观特征,对开门新或开门老的,一眼就能分辨出真假,做出的判断还算靠谱,但大部分由于不是一眼开门,单凭照片鉴定就违反了微观定新老,宏观断年代的原则,就回到了纯眼学凭宏观断新老的老路上。根据多年的经验,将微观典型特征归纳一下,供藏友们参考:一、苏麻离青黑色矛头状晶簇,这是苏料的指纹特征,即瓷器烧出来就有的特征,晶体结构不是可随意造假的,这种矛头状晶簇只有在元青花和明早期用苏料的铁锈斑中普遍存在,用100倍以上显微镜看的很清楚。13141516二、网格纹1、唐代长沙窑网格纹2、宋青花网格纹173、元青花网格纹181920214、明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网格纹22232425三、固相二次结晶,出土瓷器在地下稳定的条件下,要二次矿化还原,从不稳定状态到稳定状态是矿物演化的普遍规律,在釉中或凸出釉面还原成原来的矿物晶体结构,一般有白色、黄色、褐色,成放射状、絮状、团粒状结构,宋代以前的结晶密集的(如宋青花)呈斑块连体状结构。1、汉青花结晶
本文标题:瓷器微观观测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0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