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学概论董增刚第一章:绪论•一、人类对城市的认识•人类出现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不到人类整个生存时间的0.5%,但有文字的历史都是进入城市社会后才开始的。繁杂的社会制度,灿烂的文学艺术及科学大多是在城市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节城市和城市科学•1、城市的定义:城市一词的来源在中西方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城市是由两个单独汉字组成。“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市”即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市”合起来通常指特定的人类居住场所。•在西方“城市”有两个源头,三种解释:•一是来源于拉丁文的urbs,英语为urban,原意是指城市生活并引申到城市、市政等方面。•二是来源于古代希腊文civitas,英文单词为city,其基本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的公民权利”,与其相关的还有“civis”(市政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的)、civil(公民的),表明城市的社会学意义,即城市是文化较高的、能享受公民权利的地方。•三是在古希腊,人们匍匐在神圣的雅典山下,建设了一个个所谓的“新城邦”,即neopolis。后来这字也被城市学家赋予新的含义,多用来形容现代化的大都市。•人类最初的居住地称为聚落。聚落指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在地表集聚的空间组织形式。《史记·五帝本纪》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邑”、“都”均是规模不同的聚落。•聚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小自然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集群城市或城市群(conurbation)•城市带或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对于城市,不同学科和学者则有不同的界定。•古希腊人认为城市是为了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是其中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近代社会学派——美国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多数社会学家则认为,城市是人类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过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是一种相对于乡村而言的更具人性化的社会载体。•经济学家则强调,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城市定义:城市是大量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地域空间的集聚,是构成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的高级形式。•城市通常须具备以下条件中的大部分:•①人口相对集中•②商品交易中心以及金融、信息、服务业汇集地中心•③从事第三产业和脑力劳动者所占比重高•④拥有行政、宗教或特有的职能机构•⑤对周边村落有文化影响•⑥一定区域内的交通枢纽。•2、人对城市的认识:•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1895——1990)•《城市发展史》•随着近代城市功能多样化和结构复杂化,人们对城市的认识逐渐触及其本质,如防卫功能、商品交易功能、文化储存和传播功能,等等。人们最初看到的是城市的现象,如建筑物、市政设施、城市布局及市场交易活动等。人类对城市的认识、记录和研究也是从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开始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易·系辞》、《周礼·地官》:•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刘易斯.芒福德:•正是由于给城市规定的这一严苛的定义,才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怀疑:密集,众多,包围成圈的城墙,这些只是偶然性特征,而不是它的实质性特征——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的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集。•二、现代城市科学的形成•城市科学UrbanSciences,是与城市相关的诸多学科的统称。它的每一门学科都是从城市的某一方面或局部入手,研究和解决城市某类问题•今天冠以“城市”二字的学科约20多种•1、城市建筑学:•建筑学(含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建筑物的技术和艺术为,是城市科学体系中最古老的一员。•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第一次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中国《考工记》、《九章算术》、《辑方算经》等书也记载了许多建筑设计距离、土方、材料用量及城寨建筑基础尺寸等方面的内容•古代建筑学包含园林和城市规划等内容,现代已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即城市规划学。•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布局、整体功能以及经济、社会因素之间联系更为密切•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开始后,工商业大城市的出现使建筑类型不断增加,建筑功能日益复杂。19世纪下半叶钢铁、水泥的广泛应用也为建筑革命准备了条件。在新形势下建筑师不断探求与实践,形成了各种建筑流派,推动了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UrbanGeography)从聚落地理学中分离出来。•聚落地理学是以地理学观点研究人类在单位空间聚集而形成的房屋、道路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包括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部分。•3、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UrbanSociology)•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AugusteComte)创立,是传统社会学的一个分支。•1938年沃思发表《都市性的生活方式》•4、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UrbanEconomics)•是从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发展起来的•5、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既是人类生态学的分支,也是城市社会学的流派•现代城市科学体系•(ModernUrbanSciences)•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众多单一学科组成的群体第二节:城市学诸问题一、什么是城市学1、城市学的产生条件20世纪7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后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广泛应用,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综合性更加显著,城市各种功能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各种结构互相渗透,多种效益互相影响。这种综合性往往要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因素协调递进。这不是哪个单独学科所能完成的,必须多学科综、多渠道综合解决才行•2、城市学的定义•城市学(urbanology)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城市学与城市科学不同•3、城市学的研究对象城市整体自身发展和运动规律是城市学研究的对象。这就是说,城市学研究的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不是城市的某一方面,而是抽象城市的整体性。现代城市是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的有机整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技术、环境、资源等众多因素同时在城市发生作用。这些因素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对城市发展和运行产生影响•4、城市学研究的内容•第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二,城市的特征与本质。•第三,城市结构与运行。•第四,城市的功能与作用。•第五,城市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第六,与城市相关的其他问题,诸如城市社区、城市文化、城市问题及城市规划,等等。•二、城市学的研究状况•1、早期的城市学家及学说•(1)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endinanelTonnis,1855-1936)把研究重点放在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比较上。1887年他出版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将人类社会抽象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类型,即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与滕尼斯是同时代人,同样目睹了城市变化和发展。他沿用滕尼斯的研究方法,提出相互对立的聚居类型观点,即以农业社会为代表的机械的联合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有机联合。•(3)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eSimmel,1858-1918)着重研究城市的社会心理。他从分析城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个问题:城市生活中个人怎样才能保持精神自由和创造性?他在《城市与精神生活》明确指出,个人必须适应城市•(4)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rxWeber,1864-1920)认为,只有对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进行详尽比较,才能揭示城市本质和内涵,从而建立普遍的城市模式。为此他提出一种建立“理想类型”的方法,即从具体独特的现象中抽出主要性质,去掉其独特性、历史性和次要因素,抓住典型和本质属性,建立理论模型。1920年韦伯发表《论城市》一书,利用当时历史学提供的资料对东西方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模型”•2、芝加哥学派•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提出了早期城市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城市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学科,则开始于美国芝加哥学派。•1893年社会学家斯美尔(Alkion.W.Small)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1)帕克的城市理论•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1864-1944)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他的代表作《建议对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进行调查》阐明了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首先,城市是一种商业机构。•其次,城市具有正规机构。•第三,心理因素对城市生活作用日益重要•第四,大众传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2)路易斯·沃斯的城市学理论。•沃思(LouisWirth,1897-1952)是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帕克的学生。他在总结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构筑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1938年他发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论文,全面阐发了自己的思想•第一,人口密度大以及人的文化、职业差异导致城市生活需要正规的控制结构,必须强化法律系统和管理系统。•第二,千差万别的人口是专业化生产的前提,而专业化是以“特殊利益”为基础的,即“社会裂化”(socialsegmentalization),结果是人与人形成相互利用关系。•第三,城市在经济力量(如级差地价)和社会过程(如种族、道德差异)双重作用下出现地域分化,形成不同特征的邻里和街区。•3、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现代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即人类生态学派和社区学派。•人类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创立并发展而来,研究领域是城市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变化,探寻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强调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不仅受社会制约,也受自然制约,强调生态规律对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谋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社区学派的研究重点放在城市社区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方面。他们认为社区包含心理和地理二层含义,心理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地理含义是指人群居住在同一地域。社区学派分析的重点是社区的各种结构及内外功能,主要包括人口分析,相互分析(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系统分析•人类生态学派和社区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后合流,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构功能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该学派研究重点是社区要素及相互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生活的条件和前提,研究社会诸要素协调并使之一体化的方法。•城市化学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区位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形态,认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的歧化,等等。•亚社会学派:把人视为自然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行为是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存学派:认为城市化的进程取决于社会分工程度,取决于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生态结合体学派:认为人口、组织、技术和环境四个宏观变量共同构成生态综合体,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经济学派:把城市化看成是市场和经济活动重新组合的过程,认为随着
本文标题:城市学概论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1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