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详细规划2.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土地由划拨----土地的有偿使用(土地招牌挂)城市规划:服务于政府立项项目内部使用设计的蓝图控制引导所有建设行为的,对社会公开的全覆盖的城市空间使用规则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技术手段----以调控城市空间技术为手段的城市公共政策。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a.规定性指标:(一)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小类进行标注。(二)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三)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它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四)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五)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六)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七)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绿地率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八)交通出入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九)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所),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等。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人口容量: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要求。其他环境要求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实践a.范围划分:城市较完整的功能区和地域比较独立b.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一)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二)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三)人口分布现状;(四)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五)公共设施规模、分布;(六)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七)土地经济分共资料,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开发方式等;(八)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点等资料。C.编制的内容(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d.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一)强调规划的强制性和弹性的有机结合强制性---法制化:“六线”“规定性指标”“公益性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二)从城市空间三维角度,突出城市特色塑造的内容。将特色塑造和城市整体空间轮廓的内容纳入具体项目设施建设管理。(三)将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编制的各种规划在控规阶段整合,以实现”一套图的管理“(四)形成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成果动态更新管理(五)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通力合作(六)专家咨询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a.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通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对规划用地的建筑空间、环境景观、道路和绿地系统等进行规划设计,有效地指导了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一)城市设计的定义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urbandesign)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三)城市设计的主要理论思潮(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GardenCity)理论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来的。他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种种城市病,提出建立一种兼有城乡优点的社会结构,即“田园城市”模式,并描绘出田园城市的具体构想。他还倡导建成了两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Letchworth)和韦尔温(WelwyN)。霍华德的主张在二战后英国大城市重建时被广泛采纳,这就是战后开始于英国,后又扩及到全世界的新城建设运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称之为卫星城)。它为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建立城乡结合的卫星城镇体系,合理分布生产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勒·柯布西耶城市设计理论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l887—1965)是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位大师。鉴于工业社会城市病,他提出一套与田园城市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利用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手段来改造大城市。他于l922年发表了《明日的城市》一书,书中展示了他设计的“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规划,以高层建筑、快速路、立交桥、大片绿化为标志,并通过一系列的高智商管理人才来实现未来城市的建设和改造,因此,他的城市设计方案又被称为理性主义城市设计。他把城市各部分按功能划分为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像工厂生产线一样进行组装,认为交通是城市生命所在,速度是成功之母。像巴黎这样的历史名城,他的一套理论很不适合。他在1933年提出的巴黎改建规划在当时就引起很多批评,以后实践中更遭到彻底否定。在柯布西耶影响下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L.A.M),以及后成立的“十人小组”(Teaml0)、日本的“新陈代谢”学派(Metabolism)等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也产生过不小的作用。(3)从卡米罗·西特到伊里尔·沙里宁卡米罗·西特(CamilloSitte)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在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TheArtofBuildingCities)一书中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设计;(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Art)这一专门领域。伊里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著名美籍芬兰建筑师(1875~1950年),曾规划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并设计了该市的主要火车站,1923年赴美,创办了匡溪艺术学院(CranebrookAcademyofArt)。他撰写的两本书,一本是《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City—ItsGrowth,Itsdecay,Itsfuture),另一本是《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SearchforForm:AnFoundamentalAp-proachtoArt)。这两本书是他的“体形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在《论城市》一书中,他着重论述了城市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他的城市建设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伊里尔·沙里宁很推崇C.Sitte的观点,强调城市应该是有机的,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这一规律。他十分重视“体形环境”,认为大到城市,小到工艺品,都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formorder)。他创办的匡溪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体形环境设计学院,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绘画、雕刻、园林,工艺设计于一体。沙里宁的思想对后代、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我国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体形环境问题,并将“建筑系”一度改名为“营建系”。梁先生的继承者吴良镛先生40年代末赴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是沙里宁的最后弟子之一,他也继承了沙里宁的思想体系。今天美国不少大学的建筑系改名为环境设计系,日本筑波大学设计系也仿匡溪模式办学,说明沙里宁的影响是极深远的。到80年代沙里宁的理论又由他的大弟子、匡溪艺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费城前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前主任培根教授(EdmundBacon)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他所著的《城市设计》(4)E.培根(EdmundBacon)是美国著名的城市设计大师。他的专著《城市设计》(DesignofCities)是一本传世之作,书中发展了E.沙里宁空间设计理论,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提出一套“同时运动系统”理论,把城市交通体系和不同功能城市空间结合起来,形成“城市设计机构”,并通过三维空间处理手法,使各种活动空间和不同速度城市运动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这套理论用在费城中心区,特别是中心主轴线城市设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既保持了费城传统格局,又为城市中心区注入了巨大的城市活力。后人称这套理论为“联系理论”(5)K·林奇“城市意象”理论K·林奇(KevinLynch,1918—1984)是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是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从环境心理学出发,通过对城市景观调查提出了影响城市意象(cityimage)的五项要素,即通道(path)、节点(node)、地区(district)、边缘(edge)和地标(landmark)。一座城市形象的优劣,往往体现在这些要素上。他认为一座城市有没有特色,能不能让居民和来访者识别和记忆,就在于它的意象力(imageability)的强弱。这一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城市设计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而受到各国同行们的首肯和赞许。他的一系列著作也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对当代有很大影响。(6)I.L麦克哈格“可持续发展”麦克哈格是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学家。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从而更合理地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本书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70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生态学方法的里程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美国景观建筑学家I.L.麦克哈格(1.L.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一书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他对城市生态、自然地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三个观点:①人与自然相结合。他椎崇东方哲理,尊重自然理念,认为西方失误在于过分强调以人为中心,统治—.切,改造世界。他呼吁“我们需要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是为了要生存下去”,他发现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保护自然演进过程的价值,也就是保护社会自己。这在今天看来十分重要。人类面临很多大的自然灾害正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的。②强调自然与社会价值并重。他按照价值等级体系,得出土地利用准则,并运用到华盛顿特区的研究中去。他提出城市生态学应包括城市和自然两个部分,并对这两部分都进行评价。他还通过对植物的综合分析建立植物诺——植物配置的基本素材,为工程设计和土地管理人员提供资料。③以生物学和生态学观点来研究城市。他以美国费城为案例,把健康和疾病的统计资料与社区环境结合起来,为环境整治指明方向。总之,麦克哈格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7)丹下健三“现代城市科技主义”(8)罗西和克里尔兄弟“图底理论”(四)城市设计的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2)整体环境设计思想和创造特色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Sustainabilitydevelopment)(五)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六)城市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1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