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摆脱焦虑,给学生自信的勇气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下面是我在进行教学工作时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处理这件教学案例时,我对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王鑫是我们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今年十六岁,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初中的时候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发誓要考上重点中学。父母对她期望值相当高,周围的亲朋好友的子女都考上了重点中学,这就更坚定了要考上重点中学的愿望。可是中考的失利让她情绪一落千丈,迫于父母的压力她只好来到我校学习,开学初还正常上学,但是从十月末就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面对这种情况我来到王鑫的家里进行家访,经过家访了解到,她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的性格特点。而中考的失利让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变得焦虑不安、不自信,感到孤立无助,虽然来到职业高中进行学习,却是迫于父母的压力,继而开始逃避上课,不敢面对人群。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经过分析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为了让她更好的摆脱心理困扰,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着下地干活,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实在脱不开身就打电话,做她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虽然王鑫开始愿意与同学交往,但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有时还不接我电话。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她的内心是对我有所防备,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我还每天安排两名同学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有一天她来上学了,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为了让她更好的认识到学习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教育其他学生,我还查阅大量资料,找了很多书籍,收集了关于学习职业教育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例子,在课余时间和班会上讲给学生听。我还适时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这样写到“成功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自己不去追求梦想,不会有人帮你。只要你有强烈的愿望,你有永不放弃的信念,你有不懈的努力,不管你的梦想多么遥不可及,都一定能实现。当我们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摇头叹息时,其实梦想成真就近在咫尺,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诚恳、冷静、塌实地做好积累,说不定,只需再向前跨一小步,你的‘神话’就会变成现实。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一秒,才能夺取成功的桂冠。”慢慢的,她的内心不再排斥职业教育,在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上认真听讲,后来她主动找到我郑重地告诉我她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立志要在毕业以后努力工作,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幼儿园。通过这些措施,这名女同学,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摆脱心理的困境,还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树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十分热爱生活。而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使得实际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所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本文标题:教育叙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1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