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终稿--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经济体制:西欧实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怎样确立的?对中国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材料1:由于连年的战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人均产量比较表——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2: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进行干涉,越过“三八线”,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军的失败而胜利结束。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材料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次日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给中国3亿美元的贷款。材料4:在1929~1933年期间爆发了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生产下降50%以上,经济倒退几十年。而此时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经济却蓬勃发展,仅用1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时间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从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一、砥砺前行图远虑人均产量中国(1952年)美国(1950年)印度(1950年)钢产量2.37公斤538.3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国内形势:经济困难,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①世界被冷战分裂为两大阵营。②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③中苏结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结论一: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必然选择。管理体制和手段: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行政手段;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二、白手起家奠基业探究二: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材料1:1949年底,人民政府没收了2858个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占全国工业资金的78.3%)。1950年上半年,中央又合理地调整了私营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被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在国民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2: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重点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后来,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工业、物资、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国营企业和部分公私合营企业主要实行直接计划和实物调拨,并对财政、信贷和劳动工资等也实行统收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材料3:在组织机构方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其他专门性的负责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如全国编制委员会、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指定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等。通过这些机构,国家开始对经济活动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1954年4月中央又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工作小组。该小组在1951年以来几次试编的基础上,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形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之后,“一五”计划由国务院以命令形式颁布,要求各地各部门遵照执行。材料4: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完成。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为确立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主要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组建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制定一五计划,指导经济建设。3.建立组织机构规划经济建设,用行政手段强制执行。4.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管理体制和手段: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中国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建立组织机构规划经济,用行政手段强制执行3.制定一五计划,用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中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探究三: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的特点材料1:“斯大林在工业化过程中,是把农业当成殖民地了。农民不仅要交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酌办法,使资金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的十几年中,曾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农业危机。”——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瘸子巨人材料2: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也采取同样的步骤。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逐步发展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共八大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性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有人认为,中国在建国初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苏联相比,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的特点。1.苏联:采用强制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2.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1.中国: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2.中国: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协调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结论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借鉴苏联的基础上,立足国情,有所创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一)1949-1952年,经济恢复与政权巩固时期:措施:1.经济: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2.政治:追歼残余与剿匪、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影响: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二)1953-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措施:1.经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2.政治: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1954年宪法;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三、宏图初现露峥嵘探究四: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材料1: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材料2: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材料3:“一五”期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每年都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很大,1950年主要靠工商业和农业税收,占75%。1957年各项税收的比重下降为49.9%,国营企事业收入则上升为46.5%,其中工业企业收入上升为19.1%。材料4:“一五”期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1/3,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提高38.5%,农民由62元提高到79元,提高27.4%。同期,我国投资新建了9454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到1976年末,机电工业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为756元,与1949年相比,人均增加251元。年代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1951-1957年53.6%18.5%27.9%1972-1977年33.0%39.0%28%积极影响:1.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3.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通货膨胀。4.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宏图初现露峥嵘材料5:1958年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1958年12月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材料6: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材料7:20世纪80年代,沈阳有一家生产铜的冶炼厂,其马路对面是需要铜的电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冶炼厂归冶金部管,电缆厂归机械部由于机械部对所管企业统一采购的是几千里以外的南方某冶炼厂生产的同,沈阳电缆厂没有采购自主权,这样一年运费就要700多万元,造成红铜大旅行的奇怪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1.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一大二公”,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企业缺乏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结论三:初期,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一)1949-1952年,经济恢复与政权巩固时期:措施:1.经济: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2.政治:追歼残余与剿匪、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影响: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二)1953-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措施:1.经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2.政治: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1954年宪法;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三)1957-1966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经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冬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政治: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问题:左倾错误开始泛滥弊端:1.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一大二公”,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企业缺乏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发挥市场的作用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过程并非只有凭主观意志办事的教训,它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并将会继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没有最好的社会制度,只有合适的社会制度,而评判社会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是生产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本文标题:终稿--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5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