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国人的质量观德国只有8100万人口,但它在2008年创造出来的财富却与当时13亿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财富相当,也就是说,德国的人均产值是当时中国的人均产值的16倍!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德意志人创造出来的产品的高质量。德意志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讲求质量的民族。在德国,不管去什么地方购物,不管是大商场还是小摊贩那里,不管买什么,绝对不用担心质量问题,因为“在德国,你是买不到假货的”。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这种哲学传统不仅造就了众多饮誉世界的大哲学家,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德意志人的行为,即“追求完美”。德意志人的这种哲学禀性由三部分组成: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适应外部的环境。从哲学上,德国人这样来谈论质量问题:“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唯有以质量为基础的数量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因此,德意志人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从经济学上,他们认为:“只有一种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才是衡量产品质量优劣的最好裁判者。”“卖不出去的产品,就是质量低劣的产品,也是实现不了它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产品。”“质量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因此,在任何情况下,质量都是企业的生命,因而也是职工的生命。”“唯有产品的优质性才是它最好的广告。”与此同时,德意志人还从道德层面上来看待质量问题:“任何产品都是由人生产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产品质量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自19世纪下半期以来,德国的机械、化工、电气、光学产品、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均已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的代名词。戴姆勒—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拜尔、博希、克虏伯、施耐德、阿迪达斯等等,这些公司的产品质量一直享有世界性声誉。“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今天,在各自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超过2300家。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彼得·冯·西门子对此做过这样的解释:“这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细节的重视,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质量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的义务。”德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竟然能在近100年后都不忘提醒用户!因为这仍然属于产品质量的组成部分。2006年中国某家医院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件,称该医院大楼是德国建筑师于1919年设计建造的,该设计使用年限为87年,现在到了设计年限,要注意该建筑物的修缮和安全。过了几天,德国方面又打电话给这家医院,提醒该建筑需要修缮或重建,让那家医院的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2010年,青岛市老城区地下水道的一个设备坏了,德国人得知后立即通知青岛市政府,100多年前德国人在青岛修建地下水道时曾在水道中专门留有配件,青岛市政府派人下去搜寻,果不然,那配件就在出问题的地点附近,换上去之后立即就解决了问题。德国人追求产品质量的细致和严格无不令人钦佩,就连超市中出售的每个鸡蛋上都印有编码,不同的号码表示着这只鸡蛋的饲养方式、出产国、饲养场地、鸡舍、鸡笼的编号,有了这种鸡蛋“身份证”,一旦鸡蛋的质量有半点问题,有关部门就会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饲养场和鸡笼。这种编码看似繁琐,却作用不小,首先,它保证了鸡蛋的质量,因为有编码在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另外,它能规范养鸡业的标准,使饲养企业努力打造自己的信誉和品牌,再者,消费者也可根据母鸡的饲养方式来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鸡蛋。德意志民族为何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讲求质量的民族?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发展、管理效率、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现实压力五个方面几个方面来谈谈德意志人的质量意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历史发展“法国人和俄国人占据了陆地,海洋则属于英国人,只有在梦想的天空里,德国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海因里希·海涅【德国抒情诗人,小说家】1.德意志的现代化发展是在一个相对窄小的地理空间里进行的,因此他们只能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用于对具体细节的极其关注上的,这本身就导致了德意志人对任何事物质量上的关注。2.这种对具体细节极其关注的传统,正是恩格斯所讲的“德意志人具有独特的彻底性”的原因。因此,这段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富国强兵”的历史,能给这个民族留下一份特别的遗产,这就是“雷厉风行”的作风与“注重质量”的传统。3.一个处于欧洲中央地理位置上的国家,一个外在压力特别大的国家,要想逃脱“波兰式”的亡国命运,要想冲出“欧洲盒子”,要想争霸世界,就必须使它的民众具有高度的素质化和纪律化,以及武器装备的精良化。正是由于有这种质量上的保证,德意志人才敢去频频发动战争。4.德国虽然在它所发动的两场世界大战中都遭到了失败,但它不是败于它的质量问题,而是败于它的宏观战略。至于德国会败于宏观战略上的原因,恰恰在于德国这个对手的质量太高了,太可怕了,以至所有受到威胁的对手和潜在的对手都不得不联合起来,才能保全自己,因而结成了国际上的反德统一战线,德国才会遭到因一己之力而寡不敌众的失败。但是在“一对一”的战争中,德国从来没有失败过。总之,在这种前后长达300年(1640—1945)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德意志人的确培养出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注重质量”的传统。这种作风与传统本身具有“价值中立性”,是不会因为德意志人在二战之后彻底放弃那条“通过战争来谋生”的道路而丢失的,因为它已经代代相传地融入到德意志人的血液之中了。这也是这个民族总会在“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原因。因此,当德意志人将这种严谨、彻底的作风和传统运用于战后的和平发展上时,他们是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最高质量的产品的。管理效率官员是国家的公仆。”——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这个官僚集团虽代表着一种国家权力的履行,但它不仅没有陷于“腐败”,反而成为了世界上管理效率最高的机器。其原因在于:1.在德意志,本身有着古老的国家法传统。在这种传统中,从事行政管理的官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它严格规定了各级官员所能行使的权力和必须承担的义务。任何越出这种契约关系的做法就是违法。像官员经商、接受贿赂、假公济私之类的腐败行为无疑属于破坏契约关系的行径,因此,这类违法官员将被立即解除职务,并施以法律制裁。2.当这部管理机器诞生时,德意志还远远没有实现民族统一,还是一个由300多个大小邦国组成的彼此竞争的世界。因此,必须使普鲁士具有其它邦国所不具有的改革意志、竞争能力与效率。3.在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腓特烈大帝的严格训练下,这个由文官补习学校优先毕业生们组成的理性主义官僚集团,培养出一种具有普鲁士特色的管理风格,它以“严守时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作风而闻名于世,因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节俭、最有工作效率的管理机器。4.完成民族统一大业后,普鲁士—德意志官僚集团的竞争意识并未消失,因为这个地处欧洲中央的德帝国,时刻有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东面有强大的俄国,西边是时刻准备复仇的法国,还有不怀好意的英国。在这种地缘战略局势中,想成为工业世界头号强国的理想,容不得这个官僚集团有丝毫的懈怠。5.这个集团一直保持着腓特烈大帝时代的独特作风,将心思用在对社会进行高度的“组织化”与“秩序化”上。以至于德国官僚机构的“一切措施都是有严格的时间表的”,“所有的行动都像钟表一样地准确无误”。因而很快将德帝国送上了世界第二号工业强国的地位上。6.就连纳粹时代的德国官僚集团也就没有落得一种“腐败”的名声,这里除了第三帝国还一直处于紧张的建设和越打越大的战争中以外,除了它的“世界大国”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以外,也要部分归因于德国官僚集团独特的作风和坚守契约的精神。这种“三权分立”制度上的保证与那种“严守时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廉洁奉公”的作风结合在一起,更是使得这部国家管理机器的效率和精确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今天的德国公民所具有的那种严谨、冷静、自省、遵纪守法的民族性格,是与这个官僚集团长期的表率作用和管理效率分不开的。正是通过一种“上行下效”,那种具有“价值中立”地位的“严守时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优良作风,才成为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美德。这种民族美德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标准与细节的关注,并非无关轻重的细枝末节,在生产上,它正是产品质量的基本粒子,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折射出它企业的感人品质,并常常影响到这个民族的命运。在当今讲求产品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显示出企业的专业水准,突出厂家的内在素质。总之,精确而合理的种种安排总能让德国社会以及它的企业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稳步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民族美德的形成的确为德意志人及其产品的质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教育体制“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最后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威廉三世【英国国王】德意志人严格的质量意识更得益于它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因为产品的质量归根到底是由人的质量决定的。而人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则取决于教育体制,而在教育体制方面,德意志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德意志是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迈进现代化门槛的国家,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自1810年柏林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建立以来,德意志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并成为了世界的样板,不仅是它的欧洲邻国,而且连远隔重洋的日本、美国都纷纷仿效。自1807年大改革以来,德意志人必须服从三大义务,也是“现代公民的三大义务”。1.纳税;2.服役;3.受教育。为什么德国人能将“受教育”视为一种“国民义务”呢?1.德国过去的传统社会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社会,最有地位的是贵族,而不是官僚,官僚是被称为“公仆”的,因而也就没有造就出一种类似于中国的“官本位”传统。2.自1807年市场化正式启动以来,国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释放所有的生产创造能力和个人力量”,因此,崇尚理性的德意志社会没有出现一种普遍“鄙视劳动”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德国民众看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与个人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通向未来就业的阶梯。只要大家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社会便能发展和进步。至于职业,实际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和门户之见。因此,在德国的社会里,任何诚实劳动、精益求精、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都是受人尊重的。3.德国政府在世界上率先强制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早在1763年8月2日,世界上第一部《普遍义务教育法》就在普鲁士颁布,腓特烈大帝在极为贫弱的18世纪就已经开始将贯彻“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了。但这种义务不仅是国民要去承担的,更是国家政府要去承担的。德国政府发现,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需要8个警察一天24小时地严密监视,才能保证这个人不犯罪。也就是说,不接受教育,不仅是你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安危的事。因此,德国政府想得通:”与其花钱养8个警察,不如投资培养一名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因此,国家虽实行教育全面免费,但不允许学生逃学,凡逃学者,其家长是要被罚款的。因此,在德国,读书首先不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的途径来出现的。4.德国历届政府都认识到,“德国是一个原材料极度缺乏的国家,原材料基本上都得依赖进口,要想用同等数量的原材料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产品,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德国在经济上就必须走一条技术立国的道路,为此就必须依赖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以及他们身后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力量。”5.德国历届政府还认识到:“无论科研成果或技术产品如何优秀,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工人,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无法形成预期中的产品,智力产品也就无法真正转化为财富。因此,即使有再好的高等教
本文标题:德国人的质量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