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
育婴师培训课程第四讲婴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及带教培训主讲人:唐桂英tangguiying86@163.com主要内容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三、良好情绪情感与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四、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概述五、带教与培训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概念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反应比较短暂的状态。情绪的构成:生理的唤醒主观体验认知评价外显的行为(表情动作)情感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最基本的积极情绪:快乐、兴趣•最基本的消极情绪:痛苦、惧怕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易变性易感性冲动性2.婴儿情绪发展的生理基础(1)先天气质类型•容易型气质:约40%,随和,脾气平和,情绪较为积极,对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生活有规律、可以预测•困难型气质:约10%,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反应,对新事物和人适应较慢——在入园适应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怒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迟缓型气质:约15%,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异刺激的反应一般较温和,不会过激和消极,对新的人和环境适应较慢——对新的挑战和活动反应迟钝,往往会被同伴忽视(2)情绪中枢•杏仁核状神经核及额叶调节部位•婴儿7-8个月起,额叶的情绪管理中枢逐渐成熟,才能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3.婴儿情绪反应特点•反应快而且缺乏控制力4.不同情绪出现的时间表时间情绪情绪类别影响因素出生满足厌恶痛苦好奇基本可以由生理控制2-7个月愤怒恐惧快乐悲伤惊讶基本所有健康婴儿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出现,在所有文化中的解释也是相似的1-2岁尴尬嫉妒内疚骄傲害羞复杂自我意识自我评价需要自我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来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标准或规则5.某些基本情绪的发展(1)快乐:•快乐表现为微笑和大声的发笑。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笑——他人的积极反应)婴儿的微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时间阶段特点0-5周自发微笑用嘴作怪相,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是自发的反射性的微笑,睡觉、抚摸面颊、腹部等能引起婴儿早期的这种微笑3-4周起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人的声音、面孔等外源性刺激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3个月开始微笑次数增加,此时对陌生人与熟人的微笑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对母亲或照料者发出更多的微笑5-6个月起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增强了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婴儿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束地微笑,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2)焦虑•焦虑是一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是处于失助状态下不能采取有效行为去对付时产生的情绪。•婴幼儿在6-7个月后就开始害怕陌生人,当其与妈妈或主要养护者分开时,还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这种反应就是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6-8个月(此时,婴幼儿正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在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在整个婴幼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逐渐减弱。依恋形成的阶段阶段时间特点前依恋阶段出生—6周哭、笑等情绪反应吸引母亲注意且让他们呆在自己身边,能认识母亲微笑和声音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周—6~8个月开始能对熟人和陌生人分别作出不同反应:依偎亲近/警觉戒备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18个月对熟人产生依恋,表现出分离焦虑,15个月时达到顶峰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及2岁以后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能预测她会回来依恋是两个人之间亲密、互惠、情感上的关系,以相互保持亲近的需求为特征。依恋:罗湖米罗猴•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曾做过一项关于恒河幼猴的依恋研究,他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用海绵和绒布把包裹木头做成,另外一只由铁丝网制成。两只人造母猴的胸前都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换句话说,这两个人造母猴除了在外部皮肤的触感方面存在差异之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结果,在165天的实验过程中,幼猴同金属妈妈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的时间有显著差异。尽管两只母猴都能够提供奶,但几乎所有的幼猴偏爱的都是绒布妈妈,并且这种偏爱的程度趋向于极端:幼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它总是设法呆在绒布妈妈身旁,与其拥抱、亲昵或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睡觉。相反,幼猴每天在金属妈妈身旁呆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而这期间还包括吃奶的时间在内。在恐惧和惊慌时,在绒布妈妈身边的幼猴情绪能迅速平静,而在金属妈妈身边的幼猴仍然不停大叫和走动。四种类型的依恋关系类型母亲在时母亲离开母亲返回安全型依恋(65%)独自探索,对陌生人随和大方引起明显的不安有温暖的回应,如果感到压抑,常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抗拒型依恋(10%)很少有探索行为,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相当压抑、靠紧母亲不愿其离开矛盾: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去还在生气;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往往会遭到拒绝,甚至搡打母亲,哭闹,难安抚回避型依恋(20%)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也回避和忽略这些陌生人很少表现出抑郁、苦恼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注意时,他仍然表现出很冷漠,会回避母亲很久才跟她打招呼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5%)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混合抗拒型与回避型模式不知所措,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母亲抱起他时,他的目光看别处或用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母亲安慰他后,他表现冰冷或出乎意料地哭起来陌生人焦虑•随着依恋关系的建立和形成,婴幼儿开始出现了对陌生人警惕和戒备反应,惧怕生人,这又叫做陌生人焦虑,对陌生人警惕反应往往也夹杂着好奇,在8-10个月时达到顶峰,2岁时逐渐下降。应对焦虑的对策:•育婴师仔细观察、分析并找出引起焦虑的原因,因而针对性的加以解除。(拥抱、摇动、离开前告知分离是暂时的,还会再回来,减轻焦虑)(3)恐惧•恐惧是人类天生活的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它来源于对陌生事物的一种本能的自卫,有助于躲避危险,有生存价值。•婴幼儿惧怕情绪的发展跟认知、记忆能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恐惧发展经历的阶段:①本能的恐惧:出生就有的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②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约从4个月开始③怕生:6-8个月起④预测性恐惧:1.5-2岁起•当婴幼儿表现出害怕时,育婴师不可讥笑或吓唬,而应该亲近或安慰。育婴师可以预先告诉婴幼儿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其对可能性的危害性刺激有相应的准备,并有做出相应选择的机会。0~3岁的宝宝怕什么?•新生儿至1岁宝宝心里话:“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熟悉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天啊,周围怎么这么大的声音?这样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是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的呢?我真的不知道。”……典型恐惧: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当宝宝发现熟悉的照料者更换时,当他听到声音突然变大时,当他感觉自己的身体猛然下坠时,当他看到了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的)时,这些都会令宝宝感到害怕,直到他18个月大后,这种情况才会得到缓解。恐惧解析:●0~1岁是亲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很多的干扰,如噪音、闪光灯的光,都是小宝宝无法躲避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妈妈对策:★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便有效地刺激他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避免或减少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尽量保持居室的安静,拍照时不用闪光灯。★适应身体下坠。家长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大的时候跟他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在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妈妈手撑在他的腋下,慢慢地将他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到妈妈的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他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1岁半左右宝宝心里话:“我没有见过你,你不要靠近我。”“你是谁啊?你不会把我给抢走吧?”“我的妈妈到哪儿去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典型恐惧: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十分害怕。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恐惧解析:●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依恋的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面情绪,行为也会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一般而言,1岁半至2岁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妈妈对策:★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来照顾宝宝,如爷爷、奶奶等。★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藏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还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2岁时宝宝心里话:“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的。”“这是什么东西?它会吃掉我吗?”……典型恐惧: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天黑后,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这种恐惧感4~5岁时减弱。恐惧解析:2岁左右的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如果成人采取强硬措施或者过度保护,都会使宝宝无法迈过这道坎儿。妈妈对策:★温柔地坚持。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家长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妈妈会陪伴宝宝一小会儿,并告诉他,父母屋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要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到您身边的时候,您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把他送回到小床上。★丰富黑暗的概念。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和他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屋里黑了但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有惊喜、奇妙、探索等丰富的意义。3岁时宝宝心里话:“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我不敢过去,我害怕后面有个大妖怪!”“窗帘后面有个魔兽吧。”……•典型恐惧:怕水、妖怪等。对宝宝来说,水和想象中害怕的对象,往往有着成人不可思议的力量。•恐惧解析: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训斥孩子,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更恐惧的境地。妈妈对策:★接纳宝宝的恐惧。需要父母注意的,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成人应仔细倾听,引导孩子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和恐惧的对象打招呼。成人要引导宝宝和恐惧的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你怎么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呢,快回去吧!”然后您可以问他:“大灰狼说什么了?”通常,宝宝的反应是“大灰狼回家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随之消失了。(4)受挫•婴幼儿正处于一个有自主性、有个人爱好、会玩耍的独立个体,但由于生理、心理上的限制以及父母对他们不成熟的独立意识的要求的阻止,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受挫,从而感受到不愉快的负面情绪。•受挫的原因有多种,如限制、玩具的操作或使用不熟练、同伴的粗暴对待或拒绝、身体或体能发育的局限等等。•受挫是不可避免的,在挫折中也能增长婴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但2岁以前的孩子不要进行专门的挫折教育,应尽可能地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事情。(5)爱哭•哭在生理上代表饥饿、病痛、欲求不满、身体不舒服等等,在心理上代表委屈、挫折、害怕、悲伤、不满、后悔、发泄、要求、需要关心及注意等等。哭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阶段特点出生—1个月生理—心理激活由身体不适导致哭泣,主要引起照料与关注1个月起心理激活一种低频、无节奏的假哭,其目的是唤起注意和照料2个月—22个月有区别的哭泣一种反映婴幼儿某种需要的社会行为,表明婴幼儿依恋某个特定的人,依恋对象不在身边就会哭泣造成婴儿哭泣的可能性原因•过分溺爱(哭,
本文标题: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7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