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柳子厚墓志铭》教案教学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墓主一生主要经历和事迹,掌握墓志铭的一般格式。2.抓住叙述墓主事迹的精彩语段,了解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4.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教学重难点:1.读懂文句,理解文章思路,掌握墓志铭的一般格式。2.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亲人、朋友的逝去,除了伤心、流泪,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呢?这是我想到了一个词“长歌当哭”,用歌咏诗文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这是祖先留传给我们多好的一种祭奠亡灵的方式啊!《祭十二郎文》、《祭妹文》、《芙蓉女儿诔》等等,在这些饱蘸伤痛与泪水的一篇篇祭文中,有这么一篇祭文被称作“古今墓志第一”,这就是韩愈哀悼柳宗元的《柳子厚墓志铭》。为什么韩愈的这篇祭文被称作“古今第一”,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研讨后,同学们自然会得出满意的答案。二、相关内容介绍1.作者柳宗元,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称,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寓言以《三戒》等最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极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为文主张“文者以明道”,强调文章针砭时弊的作用,致力于文体文风及语言的革新。为人正直,所交皆当世名人。2.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①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②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③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3.与韩愈的交情。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厉指责。2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三、字词句梳理实词亦在遣中(被贬出京城)当诣(前往)播州吾不忍梦得之穷(困窘)无辞(借口,理由)以白(告诉)其大人将拜疏(上呈奏章)死不恨(遗憾)梦得於是改刺(用作动词,任职)连州酒食游戏相征(约之来)逐(随之去)诩诩(融洽地聚在一起的样子)强笑语以相取下不一引(伸,拉)手救闻子厚之风(风尚,节操)亦可以少(稍微)愧矣又偕(一起)是岂不足(能)为政邪因(顺着,按照)其土俗其俗以男女质(典当,抵押)钱子本相侔(相等)子厚与设方计(方法)悉(都)令赎归比(及,等到)一岁益(更加)自刻苦务(致力于)记览崭然(高峻突出的样子)见(通“现)头角不自贵重顾藉(顾惜)谓功业可立就(成就,成功)故坐(因为犯罪)废退故卒(最后)死于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亦自不斥(贬谪)必不能自力(自我努力)虚词士穷乃(才)见节义愿以(用)柳易播遇有以(把)梦得事白上者而其人自视以为(认为)得计免而归者且(将近)千人其后以(凭借)博学宏词以(用)彼易此孰得孰(哪一个)失使(如果)子厚在台省时虽使(让)子厚得所愿词类活用又下(名词动用,扔下)石焉(兼词,于之,在那里)者约不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赎观察使下(名词动用,推行)其法于他州议论证据(意动,引据今古事例作证)今古率常屈(使动,使之屈服)其座人穷不极(形容词动用,达到极点)例(按例)出为刺史古今异义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指点)为文词者悉有法度(章法)可观泛滥(文笔汪洋恣肆)停蓄(文笔雄厚凝炼)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经史百子虽少年,已自成人(长大成人)遇用事者得罪(获罪)3无辞以白其大人(父母)语句翻译①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②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辨别它的人。四、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写死者家世。(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五、文本分析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明确】主要从他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加以介绍。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样的品格?选取文章精彩语段,说说柳宗元令你敬佩的地方。【明确】第五段——以柳易播这一典型事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柳宗元自身被贬,处境困窘,——据说这次他被贬还是因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叫《玄都观看花诗》,触怒了执政,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是关心朋友,真诚体贴到神情——为之“泣”下,举动——冒死以请,为朋友如此笃情重义,如此舍己为人,怎不让人感动。难怪作者称赞之余要借题发挥,写下一段抨击世态人情的话。对比柳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现在被斥了,无人愿意出面为他讲一句话,世风不古,人情浇薄,世态真真炎凉至极!作者在这里活画出那些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的丑陋嘴脸,出语严峻,痛快淋漓。作者虽然对柳宗元参与的改革持反对意见,但不影响他跟柳宗元之间的个人感情。他对柳在重情重义品格高尚这一方面是多么敬重啊!3.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脉络的?【明确】以朋友之义为主线,第一段写死者家世中对其父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写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升,不是柳钻营得来,得罪用事者,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写他的为人正直。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写他给衡、湘地区士子口讲指画为文,写他关心人,乐助人的品性。4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没人举之,没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交结,没人提携,“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亦可逐段疏通分析:1.初读文本后,请概括出柳宗元一生的经历与事迹。【明确】墓主家世、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2.在这些经历中你认为哪部分写得最感人、最精彩?表现了柳宗元怎样的品格?【明确】第五段——以柳易播,3.请概述“以柳易播”的事件经过。【明确】学生生动的语言概述“以柳易播”事件。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刺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刺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不适合人居住,非常荒远,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刺史。【教师补充“以柳易播”事件背景】:刘禹锡写了《玄都观看花诗》恼怒了执政者,柳宗元也跟着受牵连,才被贬柳州,但柳宗元不但不怨刘禹锡,反而为刘禹锡着想,冒死上请以自己将被贬的柳州交换刘禹锡要去的播州。柳宗元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明确】播州非人所居,梦得有老母健在,不易远行。4.可见,柳宗元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至孝之心,这种孝心与柳家的家风不无关联,请找出文中的依据。【明确】原句: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知识点:皇考(对亡父的尊称)以(为了)求为县令(于)江南(省略句)第一段叙述其父柳镇为了侍奉母亲,辞去太常博士之职,求为江南县令时就强调了孝道,可见墓志铭或传记文学中对墓主或传主家世的叙述很必要的,这样就交待清楚了墓主或传主性格、品格的成因。5.柳宗元能够舍己为友,可见他十分重视友情,文中还有那些段落介绍了柳宗元的交友经历?【明确】第二段:柳宗元不慕权贵,但别人仰慕愿与之为友。原句:一时皆慕与之交。5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知识点:一时皆慕(之)与之交。(省略句)诸(众)公交口(众口)荐誉(推荐、赞誉)之第三段:政治上交友不善,遭遇贬谪。原句: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知识点: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例(名词用作状语)出(按规定遣出)第七段:死后获朋友相助,归葬故土原句: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於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知识点:其(他)得归葬也行立有节概(节操气概)重然诺(许下的诺言)子厚亦为之尽(尽心,尽力)竟(最终)赖其力学问不厌(通“餍”,满足)遵从而家(意动,以为己家)焉逮(等到)其死不去又将经纪(安排料理)其家庶几(近似,差不多)有始终者【教师补充】:标题《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在中央是“礼部员外郎”,在地方是“柳州刺史”。按惯例,墓志铭应写官衔,而这篇文章却根据“朋友相交以字”的规矩称《柳子厚墓志铭》,可见韩愈对柳宗元的一片深情厚谊。※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贯穿全文的同时也贯穿柳宗元一生的主线就是朋友之义。6.第四段除了叙述了“以柳易播”事件经过外,韩愈还借此用较大篇幅发表了一次议论。这段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韩愈议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这一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韩愈围绕“士穷乃见节义”这一观点,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对世俗交情发表了议论。他把“平居里巷”时的信誓旦旦和“一旦临小利害”时的落井下石作对比。“利害”前着一“小”字,又加上“仅如毛发比”来和平居“握手出肺肝相示”那些话对照,批判了世俗交情的浮浅与势利,结尾“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表达对柳宗元风义的赞扬。7.如果说“贬谪”、“交友”可以作为概括柳宗元一生的两个关键词,那么“功绩”这个词在其一生的评价中也是必不可少的。①依据文中韩愈的叙述柳宗元一生的功绩有哪些?【明确】6政绩——“柳州政绩”解决男女质钱而被没为奴婢的陋俗,所用方法还被推广到其他州。文学成就——永州寄情山水创作,柳州时传播文化②请概述“柳州政绩”【明确】第四段:尝例召(zhào)至京师又偕(xié)出为刺史约不时赎(shú)子本相侔(móu)则没为奴婢
本文标题:柳子厚墓志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8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