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1【聖聖聖聖嚴嚴嚴嚴師師師師父父父父開開開開示示示示】放下放下放下放下「「「「自我自我自我自我」」」」的幻覺的幻覺的幻覺的幻覺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後,雖然身體消逝了,但是靈魂還在,就轉而把靈魂當成「我」。但是,狗有狗的靈魂、貓有貓的靈魂,人也有人的靈魂,即使是人的靈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別。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輪迴之中,靈魂並不是絕對不變的,只要靈魂一變化,「我」也就會跟著變化。因此,佛法雖肯定身體、靈魂的存在,但它們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為「我」。第一次接觸「無我」觀念的人,大都會感到害怕,其實「無我」才是對自我真正的肯定。讓我們仔細想想,「我」究竟是什麼?是心?是身?還是身心之外所擁有的事物?所謂的思想、財產、名譽、價值判斷等,就是「我」嗎?或者只是「我的」罷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的名字叫做「聖嚴」,但是在台灣,就有五個名叫「聖嚴」的出家人,所以將來如果有人提到「聖嚴法師」,究竟指的是誰?還有,我曾經在大英歷史博物館看到敦煌出土的古代經卷,裡面就有一位唐朝的法師與我同名,巧合的是,這位法師也姓張,和我俗家的姓一樣,也叫做「張聖嚴」。由此可見,歷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我的名字並不就是「我」。同理可知,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名譽不是我,其他與我有關的一切也都不是我。因此,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我」,都是虛幻的我,並不是真實的。但是一般人還是很怕無我的觀念,因為一講到無我,就覺得自己的價值、立場、目標、方向似乎都消失了。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跟著我打禪七,在打坐狀況非常好的時候卻要求回家。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坐了呢?」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覺得這個世界愈來愈空虛、不重要。但是這樣不行,我還有一個太太,我怕我一開悟,進入『無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太太了。我可以不要太太,但是太太不能沒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他表示,基於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幫助太太,所以他不想打坐、開悟了。於是我告訴他:「你好愚癡啊!成了佛、開了悟的人,雖然沒有自私自利的我,卻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南加州法鼓通訊第46期2010年3月01日法鼓山美國護法會加州洛杉磯分會:626-350-43889674TelstarAve.#CElMonte,CA91731聯絡人:Ashley江總編輯:Alice王ddmbala@gmail.com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2擴大成無限、廣大的我,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太太,還能救度更多眾生。」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在我們身邊不停地變換著,生活在這個變動不已的幻境當中,我們常常為自己編織苦惱的生死之網而毫不自覺。明白「無我」的道理,就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自我的幻覺,積極修行菩薩道。雖然眾生看佛是有「我」的,例如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就常以「我」自稱,但是在其他佛經裡,如來也常說:「我是佛」、「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這些都是「假名我」,是為了讓眾生瞭解佛所說的法,才必須有個指稱的對象。事實上,佛的「我」就是「無我」,拿掉凡夫的自我,只剩下佛的無我,才是究竟的我,也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發揮絕對正面的影響力。摘自《人生雜誌-第293期》【開示重點分享】『無相頌』-果醒法師主講林果開去年4⺝份果醒法師曾來LA給我們開示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今年初的1⺝7、8、11及12日又來為我們講解《六祖壇經》中的『無相頌』及心的“性”與“相”,以幫助大家進一步的了解性空的道理.由於很少聽到有人講六祖壇經,法師綜合所讀金剛經、楞嚴經、六祖壇經的心得及禪修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他讀『無相頌』的心得,來不及講解的後段下回後續.˙「如來藏」系統的中國禪宗,有個觀念“我們的心(心性)與佛的心(佛性)是一樣的.”無論我們業障與煩惱是多麼的深重,心從未變質,每個當下都與佛心一樣.有如黃金做的佛像或大便,本質都是黃金,不會因外形而變質.“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就因為我們的心(性)從未變質,雖然聽經好幾劫都迷惑,仍能於一剎那間開悟.有如在一間暗了千年的室中點燈,不需費時,就能在一瞬間照亮了室內.˙“性”指心性本身(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性(佛心)、空性、實相、般若智慧、真如、真心、法身、涅槃.心性的特質為無相、無念、無住,心無所住即心性有不執著(不抓取黏着)相的功能,而處在沒有形相的狀態(無住),是平等的、如如不動的、不生不滅的、不會變質的.即使當妄念使心不安,心性仍是不動的.心無所住的特質就是由於不執著而可以馬上改變心態.˙有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五蘊”,我們的性有如心筆,相則如心筆畫出來的心畫.無相的心性,能產生種種的相,包括種種腦海中的影像(如思想、記憶、辨識、認知、判斷、感受).性離不開相,離開了相是沒有心的.心不是心性本身,是心性所產生的功能(如聽、看、抄筆記、抓癢).˙對明心見性的開悟者而言,性與相是一體的的兩面,性不礙相,相不礙性.對凡夫而言,性與相是分開的,因為凡夫著相,雖有性,只看到相,而看不到性.去執取五蘊的相為我,將色聲香味觸法、喜怒哀樂當成是我的感受,即使死後仍把身體當成我.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3˙懂得性與相的道理後,能看穿世上任何東西都在此原則下.體會到性與相的關係,會明白何為著相,何為不著相.只要心性產生「能」、「所」就是著相,有主、客的分別對立,認為有能看、能聽的心,及所看、所聽的外境.看不到性,就有煩惱.例如罵人後,擔心佛性會不會就不見了?其實是不會的,你的性也不會因此有所增減,不會因相(罵人),在罵完後就看不到性,也不會失去性.˙禪宗的禪修目標禪宗的禪修目標禪宗的禪修目標禪宗的禪修目標:選擇不去區分我與外境的你、他及這回事,即三輪體空.˙禪宗注重的是禪宗注重的是禪宗注重的是禪宗注重的是「「「「口念心行口念心行口念心行口念心行」」」」:以行為主,與解相應的行.聖嚴師父主張不能離開行而談解,不是只解不行,或不能行的解.要行得通,可以實踐的知見,如地圖告訴你在哪個位置,該如何去你的目標.《六祖壇經》教的就是可實踐的正知見.˙禪宗的精神禪宗的精神禪宗的精神禪宗的精神:訓練自己隨時去看心在哪裡.『『『『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宗—見到心性本身.心通的「通」—通宗,通心性.心通—能看懂所有經典.說通的「通」—通教理,說通—自己實證見性後而教理通達,講佛法能使人聽了有法喜又受用.˙我們的心性本如太陽般平等、無選擇的觀照世事萬物,而與佛陀一樣的無所不知,能知過去世及未來世;我們心性的功能也如虛空般廣大,死後有五神通,活時本來也有,卻因為活時心用來分別、計較而失去神通.我們每天心的運作模式,是將自己的念頭當成真有其事,在念頭中打轉,心只用到了局部的功能.˙平等相中會顯現差別相,平等相卻不妨礙差別相.當心不作分別時,差別的相仍在.只要有一個因緣加進去,就會使現象改變.隨因緣而顯現的差別相本無好壞.一旦心將不同的相列為好或壞,我們就著相了.例如大人穿難看的髒衣服就會不自在,嬰兒還沒有分別好壞的想法,就沒有這種煩惱.˙其實相是不需要轉化的.一般人往往在相上打轉,認為有不好的念頭時,要轉化為善的念頭.打坐時,要將浮動的心拉回到方法(觀照呼吸或數字),讓心專注而靜下來.其實心是不需要拉的,只要不去跟隨妄念,讓它過去,就不用把心拉回來.˙若能與心性平等、不動的的特質相應,而知心性有這麼多的功能,而能入此無限的空間去探索.例如當看別人不順眼時,去看為何會如此?是那個人讓我看不順眼,還是自己的想法讓我看不順眼?『『『『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唯有傳見性的法,以破世上的邪宗(即不以「回到心性本身」的宗風).教世人由心的本性下手,直指人心,明白性與相的關係,由著相回到心性的本身,去看性為我,而不執相為我.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4『『『『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法即見性的法.見性的法無頓悟或漸悟之分,只有因執迷而有悟的快慢之分.只是此見性的法門,是愚癡的人所不能知悉的.『『『『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悟無念法,萬法盡通.即萬法歸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歸至心性本身.煩惱的媽媽是智慧,煩惱本是智慧的一個小功能,若能明白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自己心中所產生的(諸法唯心造),皆有轉煩惱心為菩提心的可能性,在煩惱時仍能法喜充滿.了解自己的資糧,按自己的程度去用合適的方法修行,不懂的想辦法趕快學習.『『『『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邪(有分別取捨)時,煩惱就接踵而至.正(沒有分別取捨)時,就可除去心中的判斷及貪瞋等煩惱.正跟邪都放下不用,自性清淨即可達到無餘涅槃的境界.『『『『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菩提心本為自性心,動念頭(心中產生相)就是虛妄的.由於虛幻的特質才能產生多種變化.心性不斷的在操作,從未有過障礙.若無顛倒知見的錯誤,心本無三種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修道即修不生不滅的心.世人可在任何時候修心,心性即法身,雖然看不見法身,可以藉色身修法身,練習在相的當中看到“性沒有離開相,性不執著相”.˙能時常體會到自己的每個起心動念皆因為著相、執以為我而常在犯錯,就是修心.『『『『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具有色身的眾生皆具有心(道),本是互不妨礙修道的.心性不會因擔心、起煩惱而變質.心會波動是心下判斷時產生的妄想念頭,將此妄念當成我(想蘊),接下去想該怎麼做(行蘊),又將不舒服的感覺當成我(受蘊).若不將五蘊當成我,不將心產生的影像當真,就不會覺得有被打擾的我、有打擾我的別人,以及我被打擾的這回事.˙離開修心法門去尋覓其他修行方法,終身不能見到自性.『『『『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惱;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若沒有設下人生的目標方向,沒有依照具體實現的方法去做,就可能虛渡一生到臨終時還在懊惱.若能明白心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的心沒有要去那裡,也沒有不要去那裡,即使意外死亡也不會懊惱.如果以了脫生死為目標,活時具體的去禪修、親近善知識、共修、聽經聞法、修行戒定慧,死後再繼續的往此方向去修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5˙真道即真性(心性).心性的本質是不會執著相的,即使心去執著相為我,心性從未抓住相為我.心性因為無相,才能生種種的妙用(產生種種相).相離不開性,有如握拳或張開手,雖是不同的相,卻都是手.相一產生就馬上不見了,有如第一念馬上為第二念所取代,第二念又馬上為第三念所取代,相是不斷生滅變化的.唯有產生相的心性是不變的、沒有生滅的.˙「行正即是道」的“正”即與心性完全相應.想要見到真性,所行要完全回到心性的本質.『『『『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行若不能與心性相應,就得不斷的摸索.真正的修道人,因為沒有分別心,沒有能所(沒有能感覺的心,及所感受到的外境),體證到三輪體空,而不會看到世人的錯.『法鼓傳燈日』用佛法點亮自己的心燈江果隨LA道場在常延法師的帶領下,2/21進行了『法鼓傳燈日』的活動,紀念聖嚴師父圓寂週年,當天下午將近有70位菩薩,共同以“發願”來感念師恩,續佛慧命.法師敘述師父在最後老病相纏的日子,如何加緊腳步實踐「盡形壽,報佛恩」,像每隔一天要洗腎,仍堅持辦禪49,親自開示,為的就是將來讓想學漢傳禪法的人,都有教材可作依歸.接著法師分享自己隨師父出家的心路歷程,雖然法師用稀鬆平常的語氣分享這段坎坷的過程,仍不禁幾度哽咽,菩薩們也紅了眼眶,因為彼此都在無形中感受到師父的身教,是慈悲,是尊重,是無盡的深遠!對常延法師在學佛、修行及護法這條路的摸索與堅持,更是心有戚戚焉.法師深切的自我提醒也勉勵大眾,要珍惜與感恩幫助我們ㄧ路修行的師父、法師及同行的菩薩們,鼓勵自己和大家要常發願,要努力,追隨在風雪中行腳的師父的悲願,那怕是那些在風雪中隨時會消失的腳印,因為這些年來,自己常常ㄧ個不小心,ㄧ晃眼,又流浪好久
本文标题:提升人的品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