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五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002年11月15日,胡锦涛、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六大的代表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理论基础—马恩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一是强调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要求。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还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步走”的战略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怎样评价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把国内生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展的标准2、时代背景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观和旧工业化道路模式“怎样发展?”资料:乐观地看待经济迅速增长;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资源过量消耗环境生态的破坏注重机械化、自动化,伴随严重失业问题旧工业化道路模式:工业化信息化旧工业化道路模式的特点:资料:传统发展观的局限资料:重视物质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进步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忽视人文、资源、环境指标2、时代背景1980年联合国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观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认同。发展观的演变:•第一阶段: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英国学者杜德里•西尔斯在《发展的含义》中指出: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在《发展的含义》一文中指出:“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仅仅是物质的扩大,“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实上也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之外,在不平等、失业和贫困方面趋于减少,否则不可能享有‘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就指出:•“GDP对我们工厂的正常运转和街道的安全不起作用,它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美满、公开辩论的智慧或公务员的公正性。GDP既衡量不出我们的才智,也衡量不出我们的勇气;既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同情,也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奉献。总之,它衡量的恰恰是生命真正价值以外的一切东西。”发展观的演变:•第五阶段: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法国学者佩鲁于上世纪70年代研究出版《新发展观》,是新发展观的奠基之作1990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首次提出人类发展的概念《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并提出5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四代”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都是毛泽东等提出的第一代发展观的发展目标,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不够全面。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目标,四个现代化主要也是经济发展目标。•第二代发展观: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代发展观的发展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的统一。•第三代发展观:江泽民提出的第三代发展观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把发展目标从经济与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这样的发展目标更宏大、更长远。•第四代发展观:胡锦涛提出的第四代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更具有全面性。“四代”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作为经济增长观,主要是外延式与粗放式;•第二代和第三代发展观的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发展观,其发展方式主要是综合式与协调式;•第四代发展观通过“五个统筹”,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2、时代背景新世纪以后,发展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政策和发展战略。资料:“怎样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理念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背景:经济的增长带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人口•公元初年,约为2.5亿1750年,7.28亿;1900年,16亿;1950年,25亿;1980年,44亿;1999年,60亿;2040年,100亿。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4年的研究与论证,于1987年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强调需要从当代和后代两个维度谋划发展,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更进一步确认和明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与内涵。由此,各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的主流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污染水质无锡市民抢购纯净水2003年抗击非典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谁发展?”漫画:补漫画:和谐3、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前3、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后3、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三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四是就业压力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资源浪费较严重,环境形势较严峻,社会保障需完善,缩小贫富差距和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等等。3、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3)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4、文化底蕴——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吸取借鉴5、根本依据——国情基本国情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风险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建成小康社会,并确立了20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10万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10%。•经济学家刘伟说: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保持了29年的9%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记录。此外,亚洲的四小都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国是26年,新加坡23年,我国台湾20年,香港地区18年。我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高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我国的持续快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发展的成就发展的困难与挑战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2008年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面目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起过国际警戒线0.4。漫画:彻底铲除发展的困难与挑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平衡问题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反腐败任重道远影响群众利益的民生难题须破解防范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克服困难和战胜风险需要正确认识和回答以下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科学发展观的酝酿阶段2、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完善阶段3、科学发展观的成熟阶段1、酝酿提出阶段(2002-2003年)2003年7月1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开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列举“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003年7月在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必须更好的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03年夏,“非典”期间,胡锦涛在广东视察时,首次提出“发展观”这一概念解决:现代化建设为什么的问题?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1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