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台湾文学概述一、对台湾文学的认识台湾文学既是中国文学的传承又有别于中国文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返回台湾新文学发难期的急先锋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2卷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唤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同年11月,张我军又在《台湾民报》2卷24期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介绍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呼吁台湾把“陈腐颓丧的文学界洗刷一新”。返回张我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旗手生平简介张我军(1902—1955),原名张清荣,台北县板桥镇人,家境贫寒,幼年曾读私塾、习汉文。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发难期的总先锋,他的主要作品有新诗集《乱都之恋》(1925),小说《买彩票》(1926),《白太太的哀史》(1927),《诱惑》(1929)等。并有译著与散文随笔若干。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新诗创作与小说创作。返回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虽处于日据时代,但其一生皆用中文创作。1925年,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觉悟下的牺牲——寄二林事件战友》,开始积极投入台湾新文学的创作。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生平简介赖和(1894——1943),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漳化市人。小说创作自1926年陆读发表小说14篇,依次为《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棋盘过》、《辱?!》、《浪漫外纪》、《可怜她死了》、《归家》、《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事》、《赴了春宴回来》。返回二、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1945-1949年恢复期对于这几年时期,也有人将之称为光复初期。有人认为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坛是沉寂的。1、日本占领台湾之际实行的专制政策导致中文创作一度衰落。2、国民党政权接管台湾后实施封建的专制政策,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有人认为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坛有过一度繁荣。返回(二)5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战斗文艺”和“怀乡文学”•所谓的“战斗文艺”是50年代国民党为适应其政治需要而推行的文艺政策。•1950年5月,在国民党当局的授意下,由张道藩出面主持了“中国文艺协会”第一次大会,大会的《宣言》宣称,台湾文艺家的天职就是要把反共救国作为神圣的任务。大会成立了以张道藩为主任委员的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并把“反共抗俄意识’作为主要评选标准。这个文艺奖金委员会还发行机关刊物《文艺创作》,为反共作品提供发表园地。返回在创作方面,开“战斗文艺”风气之先的是“战斗诗”。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即为代表作在“战斗文艺”中,持续时间较长和影响较大的是小说,主要代表作家有潘人木、陈纪滢和姜贵等。代表作品有潘人木的《涟漪表妹》、陈纪滢的《狄村传》和姜贵的《旋风》等。返回怀乡文学是着力表现亲情和乡情文学作品(也称回忆文学、乡愁文学)张秀亚、孟瑶、潘琦君等都抒写了大量眷恋故土的散文和小说,林海音的系列短篇小说《城南旧事》、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梦回青河》等更是引人注目。怀乡文学在台湾文坛流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人的情感的自然需求。2、新的现实刺激的结果。3、战斗文艺的衰落。返回(三)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文学台湾现代派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盛行于台湾文坛的原因主要是对50年代“战斗文艺”政治化、庸俗化、公式化的反拨。“战斗文艺”脱离现实、庸俗化、公式化的现象,使许多严肃作家感到厌恶和失望,但他们慑于当局的专制痛治,又不能正面地公开地抵拒,于是起“纯艺术”的旗帜,转向西方现代派文学,探索偏重于艺术的文学之路。返回1、现代派诗社的兴起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端以现代派诗的兴起为标志,五十年代初期现代派诗社和诗刊的创办和逐渐兴旺,为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拓开了道路。1953年2月1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重要标志。“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蓝星》于1953年6月创刊,次年3月,由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蓝星”诗社。返回“创世纪”诗把现代诗由五十年代推向六十年代,并使其走向了极至。1954年10月,台湾南部的诗人(主要是一些军中诗人),在张默、洛夫、痖弦等倡导下,发起成立了“创世纪”诗社,同年十月出版《创世纪》诗刊,主要成员有:季红、商禽、叶维廉、叶珊、白荻、管管、大荒、菩提、碧果、羊令野、李英豪、彩羽、朵思等。其他一些有影响的诗社:1958年由羊令野、罗门创办的《南北笛》;1962年7月由陈敏华、古丁、文晓村等创办的《葡萄园》;1964年6月由吴瀛涛、桓夫、詹冰、林亨泰、白、锦连、赵天仪、薛柏谷、黄荷生、王宪阳、杜国清、古贝等十二位台湾省籍诗人发起成立的“笠”诗社。返回2、现代小说的出现将现代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在现代派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这两个刊物起了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学杂志》创刊于1956年9月,于1960年8月停刊,创办人是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夏济安教授。夏济安之所以创办了这本杂志是因为他厌弃了那些“宣传文章”、粉饰文学,倡导的是一条关心人生、反映时代、描写真实、揭示真理的写实主义路线。《现代文学》创刊于1960年3月,创办者是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王文兴、叶威廉等台湾大学外文系的一批三、四年级的学生。《现代文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崛起和趋向成熟。返回(四)乡土文学成为7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唐文标事件”&“乡土文学事件”1972年至1973年,台湾文坛爆发了现代诗论争。唐文标接连发表《诗的没落——台湾新诗的历史批判》、《僵死的现代诗》、《诗的没落》等文章,声称现代诗已寿终正寝,并点名批评了余光中、洛夫、叶珊等现代派诗人和王文兴、欧阳子等现代派小说家,引发了现代派和乡土派的激烈论争,史称“唐文标事件”。1977至1978年乡土派与现代派再次爆发论争。这次论争规模空前,涉及面广,实际上是双方的一次大决战。论争由现代派挑起,而以乡土派的胜利宣告结束。现代派给乡土文学定了几个罪名:乡土文学即“30年代的革命文学”,是祖国大陆工农兵文学的翻版,其目的是煽动阶级斗争。王拓、陈映真、何欣等乡土派作家据理力争,奋起还击。返回(五)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思潮、流派众多。现代诗、都市诗(奠基者罗门《都市之死》)、环境诗(开拓者之一是莫渝《在我们的土地上》)、政治诗(以陈嘉农、廖莫白为代表)、女性文学(施家三姐妹——施叔女、施叔青、施叔端;还有李昂、张爱玲、琼瑶、三毛、席慕容、龙应台、张晓风等作家)、政治小说(主要是人权、两岸情结、牢狱、革命历史,施明正《渴死者》揭开序幕)。
本文标题: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2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