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7年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
-1-2017年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历史(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考点要求——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BC2070年,夏朝建立;BC1600年,商朝建立;BC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西周建立;BC771年,东周建立,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西周的分封制:(1)含义: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5)诸侯王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享有世袭统治权(如任免官吏、铸造钱币、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义务:守卫疆土、朝觐述职、定期朝贡、随同作战(拱卫宗周)等(6)影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诸候权力过大,导致周天子权威削弱,造成分裂割据。(7)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周郑交质”、“政由方伯”是对天子权威的公开藐视,也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说明分封制走向崩溃。3、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实质是按宗法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特点);②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③形成“天子——诸侯——卿——士”森严的社会等级。(4)作用(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考点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要求——了解秦的统一;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1、秦的统一:(1)前提条件: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2)过程:前230——前221年;韩→齐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称号: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②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特征);皇位世袭。-2-(2)中央官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地位:位高权重;职能:助理万机。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3)推广郡县制:(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①郡县制的特点(与分封制的比较):A、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B、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要求——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考点要求——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中央官制:(中央官制的变化,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1)唐: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①内容:三省: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例:唐朝朝廷修建水利工程的程序:中书省草拟工程文献——交由门下省审批——审批合格后交由尚书省执行,由工部具体负责)②意义: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2)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还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3)明: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太祖)——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彻底解决了君相矛盾;导致皇帝政务繁杂,弊端丛生。②设立内阁(成祖)——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无决策权,不统帅六部,对皇权无制约。(4)清:设立军机处(雍正)——①最初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②职责:皇帝裁决军政大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照葫芦画瓢”)③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2)元:行省制①背景: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内容: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③意义: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3-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先秦(夏、商、周)时期实行。选官标准:重血缘关系(2)察举制:两汉时期实行。选官标准:重品德(“举孝廉,举秀才”)(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又叫九品官人法,隋朝时废除。选官标准:重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4)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选官标准:重考试成绩(才能)评价:积极性: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性: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选拔。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考点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考点要求——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列强侵华的史实:(1)鸦片战争: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水师覆灭)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1900—1901年;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特权: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白银2亿两;③开口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④特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3)《辛丑条约》(1901年,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④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考点要求——了解黄海海战;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2、反割台斗争: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进行反抗。考点3、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要求——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表现及其意义;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东北三省。(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日本侵华暴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人。(类似的大屠杀还有很多)(2)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专门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作实验。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意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全面抗战)(1)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较努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①凇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②太原会战——国共合作的典范;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八路军)③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抗战初期最大胜利,李宗仁)④武汉会战——广州、武汉失陷(1938.10,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1937.11,洛川会议)策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战役,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伪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打击了日军气焰,也打击了国内的投降派。结果: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2)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历史地位: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意义:洗雪了耻辱,提高了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6、抗战胜利原因:(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进行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考点要求——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1、金田起义:1851.1,建号“太平天国”——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2、定都天京:1853.春,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1)内容:按平均主义的原则分配土地和产品。(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3)结果:是“空想”,加上当时战争形势严峻,并未实行。(根本原因是“空想”)4、《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的纲领)(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3)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结果: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根本原因是缺乏社会基础)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利益和要求,但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利益和要
本文标题:2017年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3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