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1页共7页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什么是教学反思?-------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指专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再找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是问题建构或重新建构的一个关键因素,包括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和对自己内心的关注。D.A.Schon提出的两个概念: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行动后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对以后的研究者产生了重要影响。行动中反思就是个体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不断地对与他以往经验不符合的、未曾预料的问题情境的重新建构。行动后反思是个体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回顾性的思考,包括对行动中反思的结果与过程的反思。他更强调行动中反思,强调对个体独特教学情境的深入理解,认为行动中反思的结果──实践性知识更为重要。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他们认为自己能够积极地影响教学实践。还认为新的信息(例如新的教学方法、技能等)只能来源于“权威”(即能够公开发表文章的人)而不能来源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教学观”进行深入思考并依此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此观点的特征:一是关注教育事件的背景、发展脉络;二是能够对特殊的事件、情境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并由此达到三个目的:(1)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2)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3)对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二、教学反思的过程如何?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这里关键是使问题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中的不足,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观察与分析阶段这时,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第2页共7页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是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同样,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积极的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三、教学反思包括那些要素呢?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有人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应注意的三个要素: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四、教学反思有哪些具体方法呢?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我们建议大家尝试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说明:本资料来自杂志、网络!由75中於发广整理。期待着和大家交流!samuelfgyu@163.com第3页共7页第23章《圆》单元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一、主要内容圆及其有关概念、圆的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圆中的计算问题删除部分内容:弦切角、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两圆的公切线、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问题,建议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二、教学目标1.理解圆及弦、弧、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2.探索并了解垂径定理。3.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4.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及内切圆、外接圆、内接三角形、外切三角形的概念。6.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7.了解切线长及切线长定理.8.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9.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10.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三、教材特点与以往教材相比,强调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与前面的空间与图形的内容相比说理的份量有所加重。今年中考对推理的要求估计有所提高!1.圆中有关结论的得出,都不是通过严格的推理论证,而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实验、说理等方法得出。2.加强了数学说理的内容和难度,如教材中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得出、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等结论,都是通过说理得到。3.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本章较多内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来引入相关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4.教材中许多结论都留下了空白,意在为学生探索学习和教师教学留下一定的空间。5.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既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英文阅读材料,又有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数学史和数学背景知识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四、教学建议1.合理运用操作确认和数学说理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运动变化的思想(直线与圆、圆与圆等)、化归的思想(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分类的思想(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数形结合(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另外对于旋转对称、轴对称的应用应有新的认识。3.分节内容§23.1圆的认识在“圆的基本元素”中,教材中没有严格定义“弦”、“弧”等概念,而是通过图形直观认识。教学中可适当引入反例,以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要让学生能从具体图形中识别出圆的这些基本元素。在“圆的对称性”的教学中,要突出“圆的对称性”是圆的一个本质属性,教材中利用圆是一个旋转对称图形的性质来研究圆的圆心角、弧、弦间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它的轴对称性来研究)利用圆是轴对称图形来发现“垂径定理”,教材中只要求能发现结论,但对于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说明理由。在“圆周角”中,“圆周角”的概念教材中也没有给出严格的文字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图形直观认识。教学中可举出更多的例子。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从特殊到一般。三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圆心角的顶点(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内部”、“外部”上.图23.1.11中(2)、(3)两种情况的理由尽管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但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如提第4页共7页示学生“(2)、(3)两种情况能否利用(1)的结论?、为什么书上的图形要上加上虚线(即辅助线)”等,从而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说理的部分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23.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接圆”等概念是放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向学生讲明“确定”的含义:存在性、惟一性。对于惟一性: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能否发现过三点有另外一个圆?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先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类型再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类型。同样联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得出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的不同,又可以有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方法。教材中没有明确其中的等价关系,而是通过教材中的“思考”要让学生体会“反过来”的情况。教学中可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反之却不一定成立等。要让学生体会除了从图形上定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外,从数量关系上也可以反映直线与圆三种位置关系的特征。它们反映的是同一件事。对于“切线的判定方法”,只要求通过“做一做”的作图过程,引导学生从直观上总结得出结论。同时通过“做一做”也可以得出一种画切线的方法(不要求尺规作图)。教材中P58“试一试”是通过轴对称变换的方法来研究切线长的有关结论,可以利用书上的图形,通过说理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材通过研究P60“试一试”的实际问题来引出内切圆的概念。对于“内切圆”的惟一性,可让学生动手画,看能否画出别的内切圆来,从而得出它的惟一性。对于内接圆和外接圆的饿作土建议可以一步到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不必等到尺规作图教学时候才讲。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要结合图形辨识,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图形说出相应位置关系的名称.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样,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也是通过公共点的数量来决定的。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获得探究此类型问题的方法,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中,可更多的让学生独立去探索、发现。通过数量关系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23.3圆中的计算问题教材由实际的铁轨问题引入,通过直观求解,暗示了这将作为下一步分析探索一般情况的方法,体现
本文标题: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