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单元练习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质变化的判断从宏观上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上判断构成反应物的粒子是否发生了改变。若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构成反应物的粒子发生了改变,则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锅炉爆炸、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知识总结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性质与变化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静态概念,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汇描述;变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概念,表示正在或已经发生,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例如,酒精能燃烧,是化学性质;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2)性质与变化、用途的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变化和用途,物质的变化和用途反映其性质。2.物质性质的辨析关键是看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是,就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的第一题。考查的主要知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在中考题中以各种生活情境、图片或者诗句的形式出现,体现化学贴近生活的特点。依据题中所给物质的信息,分析、归纳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解答此类题目,培养同学们认识事物和概括知识的能力。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物理性质;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专题分析【例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这种变化是()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D.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解析】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樟脑球分子的扩散,属于物理变化;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了铁锈,属于化学变化;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是木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答案】B【易错提示】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就属于物理变化。物质的形态变化不是生成新的物质,如水蒸气、液态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专题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不用手摸药品、不凑近闻药品的气味,不尝药品的味道;②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③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知识总结(2)取用方法: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小颗粒状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吸取法: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瓶口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倾倒液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瓶塞要倒放;b.试管要倾斜且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c.试剂瓶上的标签要朝着手心(防止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步骤:“一横、二放、三缓立”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或容器)缓缓地竖立起来;步骤:“一斜、二送、三缓立”即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缓缓直立起来。取用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①酒精灯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加热工具,使用时应注意“两查、三禁、一不可”。③万一碰倒酒精灯,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②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应用外焰部分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物质的加热“两查”是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再检查灯里的酒精量。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容积的2/3。“三禁”是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一不可”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①给物质加热时,若被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擦干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容器底部不能跟灯芯接触,也不能离得太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容器炸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防止烫坏实验台),要垫上石棉网.④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勿朝人。③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②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应先预热,后集中在有药品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试管)。预热的方法: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来回移动试管(若试管已固定,可来回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火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3.量筒及滴管的使用(1)量筒的使用: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时,再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液体的体积。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小,若俯视读数,则读数偏大,仰视和俯视读数都不准确(如图1-4-2所示)。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玷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玷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4.仪器的洗涤(1)洗涤步骤:倾倒废液→冷却→水洗→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清水洗→晾干。(2)难溶物的洗涤:①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可洗去油脂,再用大量的水冲洗;②用稀盐酸可以洗去难溶性氧化物或碳酸盐,再用水冲洗。(3)仪器洗净的标志: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玻璃仪器已经洗涤干净。(2)滴管的使用: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使我们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中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是化学考试的必考知识。2.基本操作与仪器的组合。基本操作需要常用仪器,而常用仪器间的组合又能完成基本操作,例如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量筒与胶头滴管应配合使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应配合使用;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时,托盘天平、砝码、药匙应配合使用等等;完成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洗涤等基本操作时,都需要仪器进行组合。3.实验内容决定仪器组合。为完成某一实验内容,如气体的制备、粗盐的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等,需正确找出与之对应的基本操作和仪器组合。3.安装一套复杂的仪器组合时,应按照自下而上,从左至右的顺序连接。专题分析【例2】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1)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是:(选填序号):①烧杯②锥形瓶③集气瓶④蒸发皿(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解析】(1)锥形瓶和集气瓶不能加热,烧杯底部大不能直接加热要垫上石棉网加热,蒸发皿可直接加热。(2)①量筒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底部。②点燃酒精灯要点燃不能引燃。③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更不能靠到容器壁。④瓶塞要倒放不能正放,倾倒液体要试剂瓶口和试管口要紧靠。答案:④、①②图文转化法:把图中的信息转化为相关的知识点,把图中信息和化学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相联系。解题时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实验室中一些仪器可以直接加热,有些需垫石棉网,有些根本就不能被加热.烧杯、烧瓶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方法归纳】
本文标题: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单元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5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