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游戏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游戏的特征•思考与讨论:以下儿童的行为是不是游戏?•1.明明在数学区里,拿起卡片,对应卡片上的数字夹夹子,夹好之后立起来,数字小人就可以站好了,他看起来对自己的本领很自豪。•2.莉莉今天选择了玩橡皮泥,老师请她做一个小胖猪试试,并为她提供了范例,她就努力地做起来。•3.浩浩一到幼儿园就拉着他的好朋友帅帅进了建构区,两个人插了一把机关枪、一把手枪,接着就对着打起来,一边嘟嘟地开着枪,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枪最厉害。一、对游戏特征的几种解释角度•(一)从行为意向的角度解释游戏(从非游戏行为中辨别游戏)•1.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性行为•2.游戏不同于结果性行为•3.游戏不同于手段性行为•4.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5.游戏不同于真实生活的规则性行为•6.游戏不同于闲荡•从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中概括出来的上述游戏特征,是一种层层深入式的讨论,其方法是在与非游戏行为的比较中鉴别游戏,逐步地限定游戏的范围。•定义的努力是凭借预先的假定,在假定所限制的范围里研究游戏,代之以更清楚的术语。(二)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1.游戏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不同的行为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皮亚杰:实践性的、象征性的、规则性的•加维和赫特:认识性的(包括探索、解决问题的行为)、娱乐性的(包括象征性的和重复性的行为)•鲁宾:认知性的、社会性的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的意义:•强调了游戏行为的丰富性和多变性•1.把行为看成观察的标准,使游戏的解释更加客观实际;•2.对各类游戏行为分别作出解释,在证明游戏的特殊性方面更令人信服;•3.对游戏各种形式的调查而产生的观点,有助于系统的综合的理论阐述;•4.以不同的标准来对游戏进行分门别类的证明,给含糊不清的游戏的发展价值以专门的含义。(三)从诱导行为的环境的角度解释游戏•观点: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要进行游戏的全面定义,不仅应包括把游戏的表现形式,还必须包括对游戏赖以发生的条件的描述。•研究发现:有的环境安排几乎与游戏无关,而有的环境将唤起儿童进行游戏的意向和兴趣。能激起儿童游戏行为的环境因素:•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其他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材料;•2.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协调(允许儿童选择游戏同伴或材料的自由);•3.成人的行为是最低限度地参与和指示游戏;•4.友好的气氛使儿童感到舒畅和安全;•5.把会使儿童产生疲劳、愤怒、疾病或其他身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6.环境必须符合文化习俗。•从前述三个角度解释游戏,游戏可能会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二、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将游戏与非游戏区别:•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只能部分地解释游戏行为。•对于游戏(play),这些描述特征是实用的,而对于有规则的游戏(game),却不能作出解释。对游戏行为本身,这些描述性特征也不能涵盖游戏的全部行为。(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游戏的本质:•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由游戏的本质特征,可以给游戏下一个操作性的定义:•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三)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刘焱:•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可以通过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等外显行为因素的观察,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1.表情动物在游戏时有一种特殊的脸部表情或“玩相”。•游戏中的儿童也有这种类似的“玩相”(playface),尤其是当儿童在一起追逐打闹、捉迷藏、躲猫猫时最为常见。•这种“玩相”的特征是张大的嘴巴、得意洋洋的神情、眼睛里充满了笑意。•不管是专注认真的表情还是微笑、嘻笑、扮鬼脸(夸张变形)、哈哈大笑,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情特征说明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状态。•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把游戏和无所事事、闲逛、坐着发呆等行为区分开来。•2.动作(1)游戏动作具有非常规性•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它们,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图来使用它们。(2)重复性•重复可以使幼儿体验掌握本领的欢乐。(3)游戏动作具有个人的随意性•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游戏动作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探索①对物体性质的探索②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③动作效应的探索•(2)象征•象征性动作是想象性虚构性动作,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3)嬉戏•嬉戏是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探索、象征与嬉戏性动作之间的关系•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儿童游戏的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所扮演角色的三种类型:•(1)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中。•幼儿还通过其他物品或玩具来间接地模仿他人或他物以及自己的动作与行为。•4.言语•幼儿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以及游戏的水平与状况。•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语伴随率的高低也可以作为评价幼儿活动的自由度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的质量的一个指标。•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语,按照功能划分,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类型:•(1)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这种交际性语言具有提议、解释、协商、表达、申辩、指责他人等功能。(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亦或称之为游戏性语言)。这种语言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到维系与支持的作用。(3)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这种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思维与想象的外化。•5.材料•幼儿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幼儿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游戏的观察判断指标(外部行为特征)(四)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1.游戏的动机•(1)内部动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2)直接动机•“玩即目的”•游戏过程本身就能使儿童感到满足•2.游戏性体验•(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和成就感•(4)幽默感•(5)驱力愉快(五)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能够使幼儿产生游戏的外部条件的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的观察判断指标(外部条件特征)三、对游戏特征的辩证分析•(一)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具有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愉悦性是主要的。•(二)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游戏是一种过程重于结果,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三)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自愿遵从一定的规则的自主有序活动。•(四)练习与探索•1.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2.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3.游戏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探索的•维果斯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五)假想与现实•1.游戏是假想的活动•2.游戏活动从属于现实•3.游戏用假想改造了现实•假想的情景,都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游戏的主题源自儿童的生活范围,游戏的情节源自儿童的生活经历。•游戏是一种非真实性的活动。•(六)活动与幻想•1.游戏要求活动者的积极参与•2.幻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游戏是伴随着假想的积极的具有外显行为的活动。•思考与讨论:•回顾本节开始所给的三个例子,哪些是游戏?具有哪些本节所讨论过的特征?
本文标题: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二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9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