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
本期目次发刊词..................................................................................................................................2【特稿】小书屋,大书屋:图书馆携我共同成长.................................................................................3【图书馆工作】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简介.........................................................................................................6学术研究视野下的文献信息检索.............................................................................................7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首届服务月活动侧记...........................................................................11【文献利用】图书馆服务介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简介...................................................................12电子数据库介绍——SCIENCEDIRECT..................................................................................15【馆员心声】我与图书馆的点点滴滴...........................................................................................................16【读者沙龙】图书馆我的爱...........................................................................................................................18【简讯】图书馆增加开放时间...............................................................................................................20我馆教师论文再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图书馆流通部获校“巾帼文明创建集体”殊荣...................................................................22图书馆与2010年数字校园建设.............................................................................................23征稿启事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主办创刊号总第1期2010年4月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JournalofUSSTLibrary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2010年创刊号2发刊词我国著名教育家姜琦(1886—1951)曾言:“图书馆是全部教育事象中之一种,尤其是她的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对那些求知好学的人,图书馆不啻为一人间天堂。当然,在当今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她亦是人们放松心情、享受静谧的场所,是治疗“社会孤僻症”的一剂良药。大学图书馆为一学术图书馆,是校园里的另外一种教授。本馆同仁一向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目标,并朝“世界图书馆”之理想境界而不断努力。相信图书馆仍将以长远之眼光,尽力扮演好提供学校师生研究、学习、教育人才需求之信息中心的角色。近年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持续累积新增,服务方式及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图书馆期待读者的享用,读者也在要求图书馆的“救济”;而在这两者之间,往往缺乏一种有效的媒介,以谋读者与图书馆的契合,让广大师生能真正感受到图书馆是他们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鉴于这样的需要,我们创办了《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她是一份主要面向读者的刊物,旨在报道图书馆的发展动态,介绍图书馆的文献与服务,以便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工作进展,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增进图书馆员工交流,加强与各兄弟院校图书馆的联系。本刊为季刊,主要设置特稿、图书馆工作、文献利用、馆员心声、读者沙龙、简讯等栏目。我们不能自信是否有结合读者与图书馆的实力,对于所谓指示求书路径、增进索书效率,以至发挥图书馆“授人之渔”的功效,我们更自知力所不及,可是我们却抱着这样的愿望与真诚,“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地前进着。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宏光年创刊号特稿小书屋,大书屋:图书馆携我共同成长——有感于“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首届服务月”记得儿时去探望爷爷奶奶的路上,有一家小书屋是必经之路,我便是小书屋每周一次的常客。尽管是连猜带蒙,一知半解,但并不妨碍我成为邻里伙伴们欢迎的小故事员,小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两三年后,我跟随哥哥姐姐啃起了大部头的长篇小说。阅读使我懂得:诚实善良是昀起码的为人之本;辛勤劳作是昀基本的生存之道;好学上进是昀根本的立足之基。我人生的阅读启蒙之路就源于这家不起眼却具有吸引力的小书屋。光阴似箭,一晃近五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在大学图书馆——大书屋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年。当年毅然放弃留母校团委工作的机会,而把图书馆作为我的人生职场是我大学毕业时的自愿选择。我想,做出这种抉择也许是因为我自小喜好阅读,也许是因为我骨子里偏好平凡淡泊,也许是与潜意识中的小书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呵,是的,一定是源自儿时的小书屋让我与大书屋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踏进大学校园,那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0350平米的知识殿堂——大书屋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至今挥之不去。当时的我感慨无限,文革初期那几年,偷着阅读从好朋友那儿辗转而来的“大毒草”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我终于能够堂而皇之地成为大书屋的主人,幸福感充溢了我的心灵深处。而那面对荷花塘六层“藏书楼”的百叶窗对我来说更是充满了神秘感:成千上万,乃至上百万册的图书深藏其中,我怎样才能见他们的真面目?当借书证一手在握兴匆匆来到图书馆借书处,然而,图书借阅柜台成了我与“藏书楼”之间的屏障,因为“读者不得入库”。我只能按照借阅图书的规定流程操作:通过图书卡片盒查找书目,填写并递交索书单,然后,眼巴巴的在借阅柜台外面热切地等候。心仪之书一旦到手,自然欣喜若狂,反之,则沮丧不已。我至今记得那年月里,世界经典名著可是一书难求哇,母校图书馆的世界经典名著必须跟随北京大学图书馆解禁书目而分批解禁。庆幸的是图书馆的一位热心肠老师(后成为我的忘年朋友)因为我们的阅读热情而动了恻隐之心,破例将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2010年创刊号4“违禁”图书借与我们。我们几个同学如获至宝,不分昼夜,轮流阅读,为的是如期归还,以求再借。当以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图书馆流通部的那一刻,望着那一排排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的藏书真面目,我释然,终于揭开了百叶窗神秘的面纱;我兴奋,终于可以徜徉于书卷之间,尽尝书中百味。我热情接待每一位读者,因为我曾经是一名读者,让他们感觉宾至如归是我的心愿;我热心为他们推荐同类参考书,因为我知道他们无法与众多图书面对面,让他们尽兴而归是我的天职。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听着他们感激的言语,为他人做嫁衣的价值显现无遗,我高兴、我愉悦、我满足。岁月如梭。当年梳着两条小辫带着稚气的圆脸姑娘的我如今已步入中老年行列,岁月的流逝在我身上留下年轮印痕;而岁月的流逝在上理工图书馆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如今的上理工图书馆外型设计秉承了校园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的风格,庄重气派;如今的上理工图书馆内涵建设紧贴着时代的步伐,积极奋进。服务理念的更新令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带来图书馆理念的更新,图书馆摒弃重藏轻用的传统藏书楼理念,取而代之的是重用轻藏、发挥文献昀大效用的全方位开放的新理念。读者一卡在手,即能尽情享受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我既是传统理念向新理念转换的见证者,更是传统理念向新理念转换的实施者(1997年)。如今的图书馆突破了单一物质型的传统借阅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物质+虚拟的多功能服务模式,比如图书荐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期刊目次传送、图书预约等多种服务项目,把为读者提供的馆藏文献服务的物质空间扩展延伸到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乃至国家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得以体现,图书馆“第二课堂”的认可度亦不断得以提升。管理模式的转换令图书馆工作状态脱胎换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换。我目睹了图书的订购、登录、分类、编目、典藏以及办理借还手续等基础工作,已全部由网络化管理系统替代了繁琐的传统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每层楼面配备的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成为读者畅游书海的航标灯;现代化的电子门禁系统忠实记录着读者坚实的脚印;更新后的图书馆网站界面更为友好,功能更为完备,年创刊号通过她,读者足不出户可以基本了解图书馆的全貌,可以便捷享受图书馆的多功能服务,可以参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可以向图书馆工作荐言献策等等。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换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与读者产生了更多的共鸣。文献载体的变更令图书馆服务超越时空。随着磁盘存储介质和网络设备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中、外文全文型电子数据库的文献量已占据图书馆文献的半壁江山,甚至大有超越之势,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题。电子文献以其超越时空的便捷服务与利用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电子文献已经成为广大读者查找文献的首选。全球昀权威的多学科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的全文数量已超过900万篇,我们中国高校每个月的下载量高达250万篇,是中国使用量昀高的外文电子数据库。如今电子文献的重要性从ScienceDirect的使用中可见一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电子文献的问世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的读者,乃至全人类带来了福音。图书馆是一片沃土,辛勤耕耘的众多园丁是她源源长流的肥源,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带着沃土的芳香,开始了人生职场新的征途。我既是这片沃土的耕耘者,更是这片沃土的受益者。三十多年的一路走来,图书馆如同膏壤,助我成长。我——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青年员工,经过前辈的悉心指导,通过本人的虚心好学,逐步走向成熟,走向专业,成为具有十七年职龄的副研究馆员;我——曾历经农村艰苦环境锻炼的知青,尤为珍惜新的人生职场,有前辈言传身教的感召,有发自内心积极进取的愿望,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勉工作,由普通员工逐步成长为如今担任了十三个年头的副馆长。我感谢这片沃土,我感谢前辈的指导和栽培,我感谢同仁的支持和配合。我珍视我的选择——从小书屋走向大书屋;我欣慰我的选择——对所做努力无怨无悔;我庆幸我的选择——图书馆携我共同成长。(供稿:图书馆副馆长韩玲/责任编辑:王细荣)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2010年创刊号6图书馆工作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简介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又名“湛恩纪念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至1908年创建的上海浸会大学堂图书馆。她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教学科研服务基地、学生的第二课堂,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经风雨,艰苦创业,现已经由传统图书馆转型为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复合型、开放式图书馆。特别是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各
本文标题: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0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