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古文人皆有悲秋的情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什么郁达夫对“秋”情有独钟呢?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30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而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读准字音点缀()辍学()混沌()馄饨()萧条()笙箫()落蕊()一椽()槐树()平仄()著单衣()zhuìchuòdùntúnxiāoxiāoruǐchuánhuáizèzhuó概述:故都的秋味是怎样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点?)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课文的结构层次)。思秋赏秋议秋恋秋1、作者给我们呈现了几幅秋景图?请分别概括。五幅秋景图:①小院秋晨②秋槐落蕊③秋蝉残鸣④秋雨话凉⑤秋日佳果小院秋晨2、“小院秋晨”一节中,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怎样突出“清、静、悲凉”的特征的?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②“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③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3、“秋槐落蕊”一节中又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征的?①“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②“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③“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秋蝉残鸣图4、“秋蝉残鸣”一节中,又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①静:处处蝉鸣声(以声趁静);②悲凉:秋蝉衰弱的残声。5、“秋雨话凉”一节又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的?①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②静:息列索落的雨声;③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神情声调。6、在“秋日佳果”一节中体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征?①清:果实成熟的七八月,淡绿微黄;②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7、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①色: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等。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②声: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以声趁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③味:破壁、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1、中外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都特别多,作者是如何解读原因的?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2、本段文字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本段议论从喻理的角度,从古今中外文人“咏秋”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揭示赞颂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起到以虚衬实,丰富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研读课文1、2两段和倒数第2段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些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南国之秋色彩不浓,意境不深,回味不永(慢、润、淡);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更具有秋的深味。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content“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作者心情:孤独、寂寞、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4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