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04襄樊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方案文字部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09/121湖北省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第一部分现状勘察一.现状勘察报告1.襄樊市历史文化街区概况①襄樊市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分布襄樊是襄阳、樊城的合称,自古两城夹江(汉水)而峙。1986年,襄樊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名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构成要素,历史文化街区在古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襄阳城墙保存基本完成,城内主要街道还保持着原来的格局。襄樊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陈老巷、北街和荆州北街三个传统街区。陈老巷位于樊城汉江北岸,北街和荆州北街位于汉江南岸的汉水江畔,三条街巷与东西流向的汉水均呈垂直分布,汉水尤为一道屏障将南北二城自然划分而隔江相望。北街位于襄阳城内中心区北部,呈南北走向,南自东、西、南街交叉口,北止小北门,长780米,宽7米。因位于襄阳城内十字街之北,故名。解放初曾称延安北街,人们仍俗称北街,1979年8月恢复北街名称。荆州街位于襄阳城东部,呈南北走向,南自运动场路,北至大北门,长1350米,宽5-24米(荆州古治券门以北宽5米,东街交叉口以南宽24米,中间宽10米)。约明初在街北段建有过街拱券门,门额上刻“荆州古治”(因汉献帝初平元年刘表任荆州刺史时将治所迁至襄阳),故名荆州街。清代守备司驻此,曾称守备司街。辛亥革命后,此街曾辟有中山公园,又一度称中山街。1966年秋改名遵义路,1979年8月恢复荆州街名称。②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陈老巷与襄阳城内两条古街区一样,是襄樊历史名城中的魂魄和命脉,缺少这些魂魄和命脉,这个城市就没有了根基,没有生命力,更没有承前启后的发展变化。因此,通过历史性景观向现代化城区的渗透,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准,加强城市特色营造,增强城市可识别性。另一方面,历史性景观向城市内部深度辐射,可以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外部效益。“南城北市”是襄阳和樊城传统格局,襄阳临水傍山,是行政、文化中心;樊城地势平坦,临江而建,是商贸经济中心,是鄂西北乃至汉水中上游的重要商埠及物资集散地。陈老巷正是樊城的一个商铺林立颇负盛名的小巷,同时也是樊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宝贵实例。2.地理位置与环境①陈老巷的地理位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09/122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平面版图呈一个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地形为东低西高,东部和中部以岗地为主,西部为山区。地貌特征: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90~250米之间。陈老巷位于樊城南隅,呈东南、西北向布局。汉水在这里由西南流径东北方向,前街沿汉水平行建置。平均海拔高度在70至80米之间。隔汉水与荆山山脉的岘山冲击平原对峙,东南为汉水中的淤积滩涂鱼梁洲,唐白河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汉水。②陈老巷周边环境陈老巷南起中山前街,北止磁器街,全长约180米,宽约4米,东西两侧各200米处分别是人民路和大同街。在历史上正处于前街商业繁华的衔接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樊城一两百年来最热闹旺盛街巷之一。3.陈老巷历史沿革城市的发展和商业兴盛与交通发达程度休戚相关。历史上襄(阳)樊(城)北通中州,南连两湖,西带秦蜀,东引吴越,是南北交汇的枢纽之地。襄(阳)樊(城)位于汉水中游,临江而建。在古时,水运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汉水水量丰沛,是长江最大的支流。由此,樊城成为当时鄂西北乃至汉水中上游重要的商埠及物资集散地,舟船上下,车骑往来,商业、运输业十分活跃,商家、店铺云集,从而依汉水形成平行的两条横贯东西的大街:前街(临江)、后街。品类众多的商巷作坊,依大街而建,街巷的命名,以商业内容而定。前街主要经营布匹绸缎,金银首饰,后街为当地各大商号组成。陈老巷正是连通前街、后街的古街,清代因巷内住过一位百岁陈氏老人而得名。陈老巷邻近官码头、余家巷、晏公庙、林家巷等码头,周边是抚州、山陕、黄州、江西等会馆,其地理位置和周边商业环境为陈老巷的繁荣兴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史上陈老巷曾有40多家门面铺子,大体形成南段商贸,北段为手工生产,吸引了城乡许多的商旅,为城乡经济交流、百姓日用品的供应提供了较为集中而方便的条件。抗战前,巷内已是商铺林立,批零兼营,殷实商户比比皆是,既有煤油、颜料、百货商店,也有染布、制线、鞋帽、梳的手工店。为了商贾住户的安全,南北两端筑有栅栏,晨昏启闭,有专职的更夫。中段还设置了消防池、公厕。当时的梳子、制帽生产集中在这条小巷里就有上十家,偌大的牌匾上书写有“精工制造、苏杭名梳”。这些作坊都是小业主,自产自销。而远近闻名的“京广百货”商号在这里几乎占了半条巷道,好多商品就冠以“洋”字,百货、石油、颜料是大宗生意。与此形成对比,还有几家经营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鞋袜网帕的小店铺。如果说大商号是城乡交流的桥梁的话,那么这些小店则是居民的衣食朋友了。但支撑陈老巷、装点陈老巷的却是十多家殷实富户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09/123解放以后,陈老巷仍维持一段时间的繁荣,当时汉水中船影婆娑,桅杆林立。水岸交融,热闹非凡,水上货运十分发达。直到1954年的公私合营,1956年的合作化,巷内的商户、工人都进厂、入社,家中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陈老巷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变得冷清起来。随着汉白(汉口——白河)、荆襄公路和汉丹、焦枝铁路的建设,水上货物运输业呈下滑趋势,汉水码头的功用逐渐减弱,前街及其其它街巷的生意的经营越来越惨淡。后来由于城市商业中心逐渐向北推移,逐渐被中山后街所代替。城市道路和城区建设的发展,以前街为主导地位向东、北、西辐射的其它老街巷逐步被改造,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不断提高,房屋建设速度也加速了城区老街区传统建筑在内部结构、外观造型和街巷路面逐步改观。陈老巷得一保存下来的街巷的原始格局和部分建筑是偶然现象的产物,值得欣慰。4.陈老巷价值评估①陈老巷的文物价值评估陈老巷是襄樊市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襄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襄樊“南城北市”城市格局的历史见证。陈老巷现存的传统民居和店铺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巷内各种不同的商业业态。为研究当时的商业和手工业,提供重要的依据。陈老巷传统民居是襄樊地区同一时期此类建筑的典型代表,从院落布局到单体建筑形式和构造方式都因地制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主要内容之一的老街里巷,保存下来的人文的、社会的历史信息众多,是其魂,是其根,是探讨和研究一座城市街区里巷发展和演变历史过程的实物例证。②陈老巷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襄樊临江靠山,地势险要,是鄂西北军事重镇,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一个地域性比较特殊的地方,得以保存下来历史古迹实属不易。尤其是在战事频繁,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比较完整地保存其古老街巷历史格局和传统民居更是难得。陈老巷作为保存最完好的古街巷之一,无论从建筑年代、形式、色彩、造型以及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构造方式的开创性和特殊性、建筑类型的独创性等多方面,是该城市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宿影,是捋清城市发展脉络和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最好的见证。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绝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09/124③陈老巷的社会价值评估襄樊地处我国中部,自古以来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场所。是扼守川、陕、豫的咽喉,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她西接川陕,东连吴越,南通湘粤,北临宛洛。由于交通发达,造就了襄、樊二城在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经济中心地位。陈老巷作为其中一元,她的历史风貌及其商业的发展繁盛,是樊城镇数十条小巷中至今最具典型的古巷老街。经营着几千个百货品种的古街老巷,是探索货商贸易活动,研究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经营策略、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有效场所。除此外,还对研究古街老巷居民的生活空间、生活习俗、人居环境以及民居构建方式、街巷基础设施等相关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知感、认同感,进而产生自信心、责任心,最终形成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从社会方面来讲,它使城市和生活在其周围的居民得以保持他们的正常机能状态及和谐一致的关系;从文化方面来说,它使文物建筑的考古、艺术、建筑和文献价值得到全面地保存,不仅保存了它的内在价值,还包含了它对城市主体的贡献;从经济方面来说,对街区的适当地整治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维持保护街区的正常的修缮,缓解政府文物保护资金紧缺的状况。这对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④陈老巷的文化旅游价值评估襄樊是汉水中下游古老而又年轻的山水城市。文物古迹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交通设施发达。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陈老巷传统老街区是襄樊唯一一处尚未经过改造的古巷老街,保持着特有的传统格局,可以结合打造本土文化旅游线路,挖掘本土旅游资源的有利契机,利用其丰富的人文、自然的资源把樊城的陈老巷、襄阳城内的北街、太平镇和谷城的老街整合起来,振兴旅游业的发展,不失为一上佳良策,为襄樊开辟更多的旅游线路和景区创造了极好地条件。同时,加大保护力度,协调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这对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现状描述及残破记录①陈老巷现状的基本描述陈老巷现为居民区,街道总长约180(南北两门间的距离)米,最宽处5米,最窄处3米,呈南北偏东西50度走向;占地面1.21公顷;巷道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地面现为水泥路面,街道两侧局部残留青石阶条石。巷内现有居民98户,人口260人,其中常住人口230人,暂住人口30人。其中私房47户,公房10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09/125巷内大部分建筑保持着传统风貌。其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屋面为布瓦屋面、双披檐,临街铺板门。建筑以院落为单元纵深发展,对称布置,轴线明确。建筑与建筑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设马头墙分隔,以防“火烧连营”。从实地现场勘察分析,街区内大部分房屋已有不同程度的改造,无论是街景建筑立面还是内部结构,都存在着被造过的现象。即使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42号“阮祥泰布匹行旧址”也难逃被改造的厄运。建筑内部要达到多家住户的需求,把原有的内檐装修大肆拆解、分割,营造每家一个小天地,地坪被水泥砖石等材料填充铺平。装修精美的内檐隔扇门窗被粘土砖所替代,呈现出一片破败的残景。其他保留相对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亦遭受到了同样命运。铺板门被改造成砖墙,现代门窗置于其间;多数门额枋檩或锯解或弯垂下塌,甚至有的门面因地基下沉,出现了檐柱下沉,门枋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檐柱与门额枋的结合处不是90°,而成为锐角。据访谈曾经在此生活过的健在的老人回忆说,老街的铺面建筑因地势优越,生意兴隆,建筑多为二屋,有的甚至是三层,一层的基本很少。下檐一层的挑檐当时伸出较远(街面显得紧凑、幽深),皆因本地春夏雨水较多,方便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进行货币交易。现如今老街的铺面因人为的需求,有的下檐的一层因自然坍塌就没再恢复,有的把下檐的一层给拆除了,已显现不出当时街巷内车水马龙,人声沸腾的景象了。剩余被彻底改造的建筑已是面目全非,砖混结构的现代住房和办公用房充此其间,与老街古巷风貌格格不入。②陈老巷总体布局分析陈老巷建置于樊城的南侧,呈东南、西北方位布局,南侧与原中山前街(现为汉江大道)、北侧与磁器街呈90°衔接。街巷并不是一条垂直线,在街巷中部偏北的十字路口地段,北部一段的街巷略向东偏移几米,街巷中部偏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道把街区划分为两段,入北门向东又一条东西向的街巷与磁器街平行,整合为一条古街老巷。在其东
本文标题:04襄樊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方案文字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5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