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议论文写作教学改革的脚步
应和着议论文写作教学改革的脚步厦门教科院俞发亮福建省高中新课程2014届高三毕业班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平潭2013年12月19日)2011年福建省高考开始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13年全国三个省高考要求写“议论文”“议论文或记叙文”但各省作文试题倾向于“思辨”国外高考作文的趋势(背景)中学生将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议论文教学的意义远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写作文体。议论文写作→理性精神、逻辑思维、哲学思辨→对学生将来学习、工作的作用,对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意义(理性思考、理性表达)议论文写作是可以训练的。教师走多远,决定了学生走多远。“你准备好了吗?”——迎接新课程第二次挑战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詹姆士·A.雷金,安德鲁·W.哈特目的: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论题:有争议的话题,含有矛盾、冲突;证据:观点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论据之上;逻辑:议论文必须有坚实的逻辑基础。议论文写作——哲学是思想方法,“武器、工具”。逻辑是思维方式,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必须遵循其法则,“基石”。语言是表达形式。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专业素养(写作知识、经验、能力,哲学、逻辑学知识)强化几个意识:教学对象的意识(因材施教)写作过程的意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寻找症结)写作综合性的意识(读写互相促进)训练序列的意识(阶梯,由易到难,先分项后综合)先“入格”后“出格”的意识正名:议论文,说理文,证明文、阐明文写作目的:以理服人本质:说理、证明(阐述)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表达方式:议论(阐述)、叙述语言特点:概括、严密思维形式:逻辑(理性)三年来——教师在成长;学生在进步。2011年福建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2012年福建最高分作文《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正确提炼中心论点新材料作文:阅读(理解材料、把握材料,寻找写作切入点)是一道客观存在的“门槛”。是否切题,是作文能否及格的“分水岭”。增加了“主要看选择角度”——突出了材料角度选择在审题中的重要性,突出了材料角度选择的层级性。“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符合题意“次要角度”:给分由评卷现场掌握“沾边角度”: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材料作文“材料”的类型:1.故事、寓言、漫画、对话2.名言警句3.社会现象——从感性到理性(现象→本质、结果→原因)4.诗歌5.图画——从理性到理性新材料作文:材料是材料作文的由头、缘起,在行文中应不时地渗透、关照、提起,如“盐溶水中,无形有味”。材料作文是一种资源型作文,试题中的“材料”(含内容、思想、主题)就是给予写作者的第一份资源,是文章思维的起点,思想的火种。◆写作的思维轨迹(即作文的脉络):以“材料”为圆心的圆周状(像卫星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射线状,不是话题作文。提倡明联,反对暗扣◇材料作文审题:既要整体把握,又须抓关键词句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注意领会材料的中心、倾向。审题误区:1、只抓材料的只言片语;2、思维“二度创作”“三级跳”;3、中途易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13年福建)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1.试题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关键概念是“无依无附……飘行”“拒绝这种‘自由’”“扎进地层”,构成“自由”与“限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是该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既可以对此二者关系展开充分阐述,也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进行深刻论证。2.从“扎进地层”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如下立意——回归事物在根本,做植根于大地的人,脚踏实地做事,回归民族文化传统之根(道德之根),扎根基层实现自我价值,扎根于地守住自我,文学艺术创作源于生活……3.从“拒绝这种‘自由’”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如下立意——拒绝过度的(绝对的)自由,规则(纪律、制度)不可或缺,有所限才能有所为,规则下的“自由”,人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种种约束(纪律、法律、道德、良心……),抵制“自由”的诱惑,合理的“限制”具有存在必要性……4.对待能够向试题材料的价值取向提出质疑,表达考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看法,甚至“反弹琵琶”在作文,特别需要谨慎判断,区分创新之作与离题作文。譬如:“何妨让思想自由地徜徉”“自由价更高”“以短暂在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拒绝‘扎根’”等,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论证深刻的也是优秀作文。离题A.《勇敢面向逆境》顾城说过这样一句话,黑暗给了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来寻找光明。当地球失去引力时,我们将会有前所未有的不适应,很多事情会变得很怪异。这时,我们应该去适应它们,而不是一味地挣扎往回跑去逃避。接下去便是“面对逆境……”的排比段。离题B.《植根于感恩》仰望星空——感到自我渺小——惊恐油然而生——不知身在何处——要知身在何处——找到我们的根——植根于感恩会使我们不再恐惧——回想近二十年来,同学、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情形——植根于感恩,不会恐惧离题C.《第一次》假如地球失去了引力,我变成了流星,那么我便可以飘行在夜空观望各地方的美景。勇于尝试第一次,那么人生将会非常丰富。人生是通过无数个第一次组建起来的,我们应大胆尝试,体验各种第一次。接着,下文便以“第一次”为话题畅谈开来。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交流四水抱城斜——团结力量大散作千溪遍万家——贡献是一种美德、洒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因地制宜二、论点一以贯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⑴概念不清,概念内涵的辨别力欠缺。《开阔的视野》:“袁隆平在野外工作,所以有开阔的视野。”缺乏必要的过渡、交代,接着便谈“开阔的视野对学习、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位考生混淆了前后两个“视野”的内涵,前者为本义,“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后者为比喻义,“比喻思想或见识的领域”。球王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时,记者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作家王蒙出名以后,有人问他:哪一部小说写得最好,他回答“下一篇。”羽毛球运动员韩健成了世界冠军之后,有人问他:哪一场打得最好,他回答“下一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满现状,不断进取,不断奋斗。毛泽东、周恩来年轻时,也是因为不满现状,所以立下改造中国、改造现状的宏伟志向,投身革命斗争。“不满”:A.不甘心停留在……水平上B.痛恨、否定“现状”:A.已达到水平,已取得成绩B.当时的社会现实⑵事实论据与论点的意义指向不契合。《知足者常乐》每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时,都让我不断地为陶渊明而鼓掌,他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可在官场上为自己留一席位置,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骨子里流着一股不屈服于名利的血,让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田园生活虽然平淡,但是他是快乐的,因为他乐于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没有美味的菜肴和华丽的服饰,但是清菜豆腐和破衣对他来说已经十分的满足,正因为他的知足,所以即便在山野间生活的他也依然快乐无限。论点:成功需要通过个人努力,而并非一两次的侥幸就能成功。论据:某个人坚持买彩票直到中了大奖。可能这位学生的思维被论据中“坚持”二字所遮蔽,把这种“坚持”也视为“努力”;殊不知,买彩票中大奖本质上就是一种“侥幸”,无论是偶一为之还是坚持不懈。——该生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坚持”)而忽视了买彩票本质属性(“侥幸”)。⑶强加因果,推理牵强附会。以“深扎土地,享受自由”为论点:若无司马迁将苦难和着骨血深掘进牢狱之土地,则何得以成就“史家之绝唱”?其何以享受心灵的自由,摆脱牢狱之桎梏?⑷简单地叠加故事,推理不合理。《我愿扎进地层》忧国忧民是杜甫的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是周恩来的为人民服务。扎入基层是奥巴马的为人民服务。《脚踏实地,成就自我》脚踏实地,陈家顺在磨砺中成就自我。脚踏实地,奥朗德在隐忍中成就自我。脚踏实地,李克强用行动成就自我。⑸举例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正因为史铁生战胜对不幸的埋怨,对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才造就了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作家;正因为刘伟选择坦然面对遭遇,选择从容适应,才造就了一位用脚弹钢琴的音乐家;正因为桑兰心怀希望,从容适应轮椅生活,才造就了自我成为“星光卫视”的主持人。所以当我们面对不幸,面对挫折,请不要颓废,更不要悲伤,只要从容面对一切,上帝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6)误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例如,“勤奋出天才”,意思是天才们都是勤奋的(必要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勤奋就能成为天才(充分条件),那就犯了逻辑错误。——“勤奋”这项必要条件只是诸多条件之一,但是不够充分,要成为天才还应具备其他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三、掌握议论文基本结构一、引论(提出问题):由“材料”或题目提出自己的论点(判断句)。50—100字二、本论(分析问题):一般由三个主体论证段组成,每段200—250字1、分论点之一+事例+议论(或夹叙夹议)2、分论点之二+事例+议论3、分论点之三+事例+议论三、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100字内“自古才子出寒家”。古今中外成材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自古才子出寒家。古今中外成材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寒门是他们根植的土壤,也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发育,不断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要干,要努力,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四、促进思维发展,不断开掘分析1.增强读者意识在头脑里确立“假想读者”,把“读者”假想为辩论对手(“论敌”),设想有人唱对台戏(“设难”);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读者”的疑惑在哪里?自己的论述是否存在有漏洞、欠严密之处?“论敌”之看法与“我”之论点的矛盾在何处?然后在与“论敌”的一回回“论辩”中,冲破其重重“逼迫”“围堵”,迎“难”而上,与不同观点碰撞、交锋、辩驳,回答问题,分析矛盾,解除读者的疑惑,使之信从自己的论点。这种方法,又被称为“自我诘难法”,设想别人诘难自己,寻找自己的“漏洞”;然后予以回答、补充,使自己的论点更加周全,论证更加严密,无懈可击。常用“有人说(也许有人认为)……”“反过来想想……”等句式来表示。2.植根于现实生活议论文写作不是坐而论道,必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感,或褒扬或批判,旗帜鲜明,对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事件(或言论、风尚、观念等),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中学生优秀议论文的标准之一。一是主要针对某件事、某句话、某个人而有感而发,或以此为立论的由头、缘起,或全文几乎围绕其展开评述。报刊上的小评论、时评属于此类。二是只在文章的部分联系到现实生活,以此拓展论证的深广度和现实性。中学生议论文中此类甚多。3.不断地深化论证、开掘分析⑴多问“为什么”:逐步深化认识的思路与方法。追问: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⑵与不同观点碰撞,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周全、深刻。苏洵《六国论》,连续提出三个反例:“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最后不也是灭亡了吗?然后作者逐个击破,在与假想论敌的观点交锋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观点。⑶以“但是”为引领,向问题、矛盾的纵深处挖掘。“但是”(“然而”“诚然”“固然”),表示思维转向事物、矛盾的另一方面,使认识更加全面、辩证,防止片面、肤浅。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在提到解放黑人宣言给美国黑人带来的希望之后,用“然而”一转,揭示了美国黑人的悲惨现状;在义正词严地警告美国政府必须兑现诺言之后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教学改革的脚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5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