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川2010年6月夹具(焊接、装配、机加)(专用)检具标准样件设计原则(核心)定位夹紧工件便于快速装夹和拆卸夹紧力的动力形式:人工、气动、液压、电磁便于设备加工或工人作业干涉分析与验证(工件、动作)便于调节、便于维修(易损件便于更换)联接方式(禁止永久式)考虑夹具磨损,留磨损量(选材与热处理)表面粗糙度选择表面处理方式选择及部位刚性与重量的矛盾解决柔性化设计、可扩展性标准化模块设计——组合夹具减少人员移动可旋转的焊接夹具防错设计要求基准与图纸重合、统一,包括同一工件在不同工装上的多次定位限制住所有自由度并避免过定位方式、方法定位形式及其精度与公差范围确定应是产品公差范围的1/5~1/10选择形状简单的特征点(线、面)部位特征稳定外形定位(几种典型)V型槽(定心不定高)U型槽(定高不定心)【可作工艺补偿】L形件内形定位(几种典型)圆柱销(不能定心,工艺补偿量小)菱形销(短对角线方向有工艺补偿量)锥形销(导向与定心)外形定位V型槽(定心不定高【图示状态】)圆形(红圆、绿圆)定心——左右定高——上下(中心与外形)外形定位U型槽(定高不定心)【可作工艺补偿】圆形(红圆、绿圆)与非圆形定心——左右定高——上下(外形)外形定位V型槽与U型槽组合可应用于U形管框的定位管径按公称尺寸设计外形定位V型槽与U型槽组合实际管径会有变化,变小(变大)时管子中心均往下降(上升),但降低(上升)的幅度不同。外形定位V型槽与U型槽组合管径变化1mm,90°V型槽定位的管子中心高度变化0.707mm,U型槽定位的管子中心高度变化0.5mm。管径变化1mm,90°V型槽定位的管子外形高度变化0.207mm,U型槽定位的管子外形高度无变化。内形定位菱形销(短对角线方向有较大工艺补偿量)为防止座椅组合后出现歪扭、倾斜座椅靠背应以肩部作为定位基准椅座应以前端作为定位基准工件的摆放姿态会影响定位方式选择夹紧部位确保工件受加工力后变形最小确保被加工部位精准定位,减少无效加工或产生报废夹紧力有效夹紧(避免夹紧力过小或易解除而失效)避免有害变形快速夹紧与解除快速夹具及原理借鉴快速夹具已有系列成熟产品,选择供方即可基本要求——原则所有合格的零部件都要能够正常装入检具千万不要以为这样检具的公差很大!实际上反而公差要求很严。因为加工必然存在公差,因此这里的所有并非100%(与检具的设计和加工精度有关),但必须尽可能减少误判。所有(100%)不合格的零部件都不能装入检具不宜在同一副检具且零部件处于同一个状态时检测多个要素,除非能满足相互间没有影响。检验对象实体状态、装配位置、定位方法(包括定位点的选择及位置)、固定方式以及与周边相关部件的关系检验项目,特别注意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检验标准——合格范围专项检验与组合检验减少误判(工作质量、人员技能)提高效率(工作效率)止通规原理(形状尺寸)【塞规】【极限量规】止通规原理举例通规止、止规通均为不合格外径检验推广——厚度、长度过端止端旋转检查思考题:内径检验止通规怎么设计?零件、焊缝两种形态工序件标准样件——以与工序件相同结构状态形式存在的标准样件。合格件标准样件极限标准样件不合格件标准样件典型的、易发生的检验用标准样件——用于检定检验工装和(焊接)夹具。【也是一种检具】表明某一工序零件完成加工后的状态可对该工序加工部位作特别标注提示对图纸和作业指导书的实物阐释指导和对比——应有两件极限样件(相当于尺寸的上下偏差)防锈、防变质、防变形处理或以照片形式表现与工件形状完全不同,刚性好不易变形只控制关键尺寸形状(外形、孔径、长度等)位置(孔位、孔距、角度等)用于检验加工夹具和检具防锈处理定期检定夹具定位尺寸孔类定位尺寸用轴定,即定位销定位段:d=(Dmin+0.5△)轴类定位尺寸用孔定,即定位孔定位段:D=(dmax-0.5△)中心距类定位尺寸:L=(Lmin+0.5△)±0.125△0-δd+δD0式中:Dmin——制件孔最小极限尺寸dmax——制件轴最大极限尺寸Lmin——制件孔距最小极限尺寸△——制件公差δd——定位销下偏差,可按IT6选用δD——定位孔上偏差,可按IT7选用检具尺寸孔类尺寸用轴检过端dmin=(Dmin+0.1△)止端dmax=Dmax0-δd0-δd式中:Dmin——制件孔最小极限尺寸Dmax——制件孔最大极限尺寸△——制件公差δd——检具下偏差,可按IT6选用检具尺寸轴类尺寸用孔检过端Dmax=(dmax-0.1△)止端Dmin=dmin+δD0+δD0式中:dmin——制件轴最小极限尺寸dmax——制件轴最大极限尺寸△——制件公差δD——检具上偏差,可按IT7选用检具尺寸中心距类尺寸L=(Lmin+0.5△)±0.063△式中:Lmin——制件孔距最小极限尺寸△——制件公差夹具设计核心原则虽然只有两点,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提炼,丰富实际经验和提高设计水平。先进技术的吸收与尝试。吃透原理,适时应用与推广。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设计,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还有一个难点在于公差计算(形状、位置),需结合实际(零件尺寸、设备加工精度等)考虑。
本文标题:工装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8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