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什么是“七个怎么看”究竟怎么看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及腐败现象等七个热点问题,是当前必须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此类现象存在于全球或一个国家范围之内。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二)我国存在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地大物博又不博,导致不同地区存在“先天性”差异。•二是数千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纵向看各有发展,横向看差距较大。•三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一定时期的具体政策和落实有关。•四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三)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及其危害。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的配置。但是,不平衡的问题如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平衡。•1,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扩大,会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世界上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当不平衡的问题和民族问题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才可以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1,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必须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必须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主要着力点,必须以城乡一体化、城镇化为战略着眼点,必须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实施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必须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必须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牢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复兴大中华,全国一盘棋。二、怎么辩证地看我国就业难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三、怎么正确地看“看病难”•(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康。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63岁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75岁的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因幼儿死亡率等多项人民健康指数也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二)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健康调查显示有41.2%居民对门诊,44.2%的住院服务不满意。具体说:一是到大医院看病难。二是挂专家号更难。三是医药费用负担重。四是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大医院去不了,小医院治不了。(三)深化改革给人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新医疗改变的制定,其基本思路是全面划定“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抓住基本预料,保障制度,基本国家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这“三基”。人人得到,广覆盖,可靠性。2011年,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人均服务补贴不低于20元。•(一)教育是关于民族兴旺,人们福祉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社会基础。•(二)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现在“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但“上好学”尚未得到解决。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教育不公平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三)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有限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关键。•1,”提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教育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高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缩差距”,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主要矛盾之一,今后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3,“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4,“建立长效机制:,城乡共同发展机制,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办各有特色的学校。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胞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造成35万套,农村套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国务院年初部署的任务。2011年,全国要建成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如果以“十一五”期间投入1035亿元,解决了35万户住房困难的家庭计算。“十二五”期间至少需要3000多亿元。重庆市2011年新开工公共租赁房1350万平方米。通过加强土地供给,税收约束等办法,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秩序规范。将开征高档商品房的房产税。北京市2011年将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100万套,可解决400万人的居住问题。全国各城市房价排名•1、温州28474.6762、上海25778.323、北京23818.6744、杭州21353.165、深圳18353.0886、宁波16245.2517、南京14587.6728、广州14511.1329、天津13450.81410、厦门12745.22711、大连11807.23112、福州11757.62213、珠海10961.01414、青岛10598.82515、苏州10216.72416、无锡9059.412117、成都8846.12318、昆明8842.319319、南通8713.993220、海口8546.843821、济南8386.226622、佛山8262.838923、泉州7959.440924、武汉7862.383325、扬州7712.529326、哈尔滨7595.047427、郑州7389.3809?28、兰州7306.211429、重庆7266.074230、唐山7240.620631、西安7182.681232、南宁7021.262733、南昌6945.607434、东莞6802.420935、烟台6759.722736、沈阳6598.244637、太原6398.110438、长沙6273.980539、石家庄6226.426340、合肥6215.926841、长春5956.87742、汕头5890.378943、贵阳5687.585944、乌鲁木齐5507.618745、日照5371.064946、呼和浩特5174.463447、银川5116.861348、淄博4885.646549、威海4863.420450、吉林4775.572351、西宁4298.909252、潍坊4131.8901三,近几年,房价过高的原因有:一是过度投资,投机性购房,对高房价起了托波助燃的作用。二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过高房价的一大推力。地价与房价交替上涨,土地有限性和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三是过去十年较为重视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解决住房需求,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不够,欠账过多,导致住房“结构性失衡”。四是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有关,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将达到52%左右。(现为46.6%)今后每年城镇将增加1500万人。新增加家庭500万户,其中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导致供需缺口甚大。带来房价上涨。五是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较,国家宏观调控执行力羽化等都对房价过高产生影响。四,如何切实遏制房价过快上涨。1、“明问责”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下发的新十条。明确规定: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问责制。2、“抑投机”,在贷款税收上进行调整。打击非法投机行为。3、“增供给”,中低住房中小户型。4、“促保障”,公共租赁房,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建设等(一)收入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中重要环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全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稳定的全局。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在三次分配中,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二)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分配不公的表现:•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2.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并呈下降趋势。•3.垄断产业收入较高,与个人业绩不符。•4.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5.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执行制度的规定,特别是农民工工资问题久治不绝。•(四)分配不公的危害:•1.分配不公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2.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有快发展,使消费拉动内需乏力。•3.分配不公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影响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推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五)如何解决分配不公和有效调节过高收入?•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2010年5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个税征收力度)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2.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3.全国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工人的发言权。•4.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财政支出、国债资金、土地出让收入都要向农业农村倾斜。•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其“收入调节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6.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确保国家的所有者权益,严格规定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管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的增收。•7.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模式。•随着一桩桩大案要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广大群众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力量所在,清楚混进党内的不法分子和国家蛀虫。无不拍手称快,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在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既要看到反腐斗争中去的明显成果,又要看到反腐斗争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从量化分析来看,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人数约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03—2009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反腐败升,从51.9%提高到69.2%,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2.6%。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2010年我国已经查办涉案人员146517人,挽回经济损失89.7亿元。当前腐败消极
本文标题:七个怎么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9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