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董维波二○一一年八月疫情概况•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22例•其中临床诊断58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疑似病例338例全国病例分布省份报告病例数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疑似病例河南省256872176湖北省149174587山东省10485343安徽省5223236辽宁省231715江苏省140140浙江省10091广西3102江西省2002云南省2020重庆市2002北京市1010福建省1001广东省1001贵州省1001河北省1001•性别分布:男性304例,女性308例•职业分布: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年龄分布:年龄病例数百分比0-1030.4810-2040.6420-30132.0930-40294.6640-5012219.6150-6014923.9560-7016426.3770-13822.19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郑**,吴**•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兴1例。•宁波8月3日报告1例疑似病例(奉化),已排除。•浙江省目前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5岁,职业为农民或者家务待业。•奉化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宋**,女,31岁,在宁波奉化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宁波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症状。WBC4.9,PLT63,尿蛋白阳性,谷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宁波疾控检查新型布尼亚病毒阴性已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潜伏期1~2周–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内灌木丛林茂密;–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5-10月为多发季节–报告病例分布分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地区最早发现时间报告病例疫区地貌安徽2006.11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丘陵地区河南2007.05不明原因高热伴严重胃肠疾病病人丘陵地区浙江2004.05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湖北2005.09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江苏2005.05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丘陵地区山东2004-06“不明原因疾病”病人,伴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丘陵地区•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CDC研究认为存在一种新的病原—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2010年5月以后,设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在5-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96%;•年龄分布在39到83岁之间,75%的患者50岁以上;56%的患者为女性,没有明显性别差别;•97%患者为农民,生活在林木覆盖的丘陵地区,发病前曾在田间劳作。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86个蜱标本中,有10份在病家豢养动物体表收集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是在收集的5900份蚊标本中没有检测到新病毒。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蜱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羊血清中分离到病毒狗血清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啮齿动物中检出病毒核酸媒介宿主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传播:目前,认为蜱是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护理•处理接触尸体17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18–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19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治疗•在抗病毒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病毒唑仅在体外实验过,对于蜱虫病有一定作用,准备在临床上对重症者进行试用。•轻症者可自愈,重症者试用病毒唑小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简称FTS)四、认识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Bunia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五、疾病离我们有多远?风险?(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蜱可能为该病的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我国已知存在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硬蜱–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28(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29风险评估•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30风险评估•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5~6月)。•分离到病毒的长角血蜱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位于该类生境的农村及城镇周边的居民,以及进入该环境的其他人员有感染的风险。•目前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由于自然生境、居民生活、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发生根本改变,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些地区将会继续有病例发生,赴该类地区旅游者中也有可能发生病例。31风险评估•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报告病例数将会明显增加。•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可能对降低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32防治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2.加强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3.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4.提高各级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5.做好风险沟通的准备,加强公众教育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先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及时采血送检,待确诊后再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谢谢!
本文标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1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