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贾生李商隐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宣室求贤访逐臣•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若渴和虚怀若谷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先扬后抑之处。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可怜夜半虚前席,•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鉴赏要点•此诗托古讽今,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主旨•1、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2、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艺术特色•先扬后抑、议论精警默写指导•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本文标题:1贾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1722 .html